在北京,我是外地人

在北京,我是外地人_第1张图片
图丨网

近日懒散,凑数而作,哈哈…………


每个周末,丽影都会带孩子上美术课,美术课教室外的一排白椅子,是供家长休息等侯的。和女儿千璟一起上课有七个小朋友,巧得是,那七个都是北京人。

丽影以前并不知道。两个小时的课程,等待的时间漫长,大家也是百无聊赖,便聊上了天,丽影不太善于交际,这聊天也是人家说十句,她说一两句。

丽影来北京十年了,女儿六岁,夫妻俩人挣两万多工资,在北漂一族中,是租房子生活,和看老板脸色过日子普通人。

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但丽影觉得自己永远融不进去。比如,街坊四邻的北京人,看到她们,似乎话里都有一股优越劲,把他们叫做租房的,北京的大妈们很热心肠,但热情里透着对外地人的疏离,聊天可以,交心很难。

比如,同事中的北京人,个个客客气气,工作合作都很好,互相尊重,但有他们各自的社交圈,你踏不进去的。

其实,丽影从来到北京的那一天,就深深爱上这个城市,漂亮,高贵,厚重,包容,她曾拼尽全力,想扎根进去,然而,多年过去,她依然像油脂之于水,浮于层,而不能溶入。

自从知道她是外地人,那些家长和她的谈活中,客气中也含了疏离,她们在一起放肆地谈笑风声,而她,很多时候插不入她们的话题。

比如,她们谈孩子入学,谈怎样去海淀或西城,海淀的学校怎么怎么样,西城的学校怎么怎么样,爷爷奶奶的房子在哪个哪个区,有哪的学区房……而她正在发愁孩子能不能上一个普通的学校,只是因为户口在外地。当某个人体贴地问她:你家孩子在哪上学?她只有笑笑:分到哪里就是哪里吧。对方哦一声,又继续她们的话题。

比如,她们刷着手机,讨论着彼此穿着,某人身上一万元的羽绒服,引起其它人的关注,大家便开始热议,从奢侈品到代购,到出国游,到晚饭去盒马还是海底捞,假期带孩子去哪滑雪还是报游学。她们谈得意兴阑珊,有时还有夫妻两个接孩子的,更是加入了一些有色的段子,好不热闹。

也许是贫穷限制了丽影的视野,也许是生活方式的差异,她只有在旁边默默听着,插不进一句话。

丽影和丈夫一直在普通的岗位,没有大起大落,挣得不多,双方都有老人,日子紧紧张张,给孩子报班也只能选择几个性价比高的,假期最多带孩子周边游,偶尔奢侈一把也是国内游,不过,她觉得日子也不错。

她和她们,仿佛永远有一堵墙隔了。

丽影和丈夫的朋友大多数也是外地人,他们有更多相同的境遇,所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然而这些朋友也是流动的,有很多联系不上了,丽影记得以前住苹果园时和几个老乡经常在一个小饭店喝酒喝到天亮,那时她和老公还没有孩子,那时候他们畅想着未来,努力打拼着,豪情万丈,如今,都早已各奔东西,有的人早就联系不上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稳定性,让北京本地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吧,也是。

这个美好的城市,十年来,丽影亲眼目睹她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化的飞跃进程,让人熟悉又陌生。

融不入的城市,回不了的家乡,大概说的就是她这种人吧,但是,尽管有太多的格格不入,她依然爱这片洒满她汗水的土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北京,我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