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好的孩子就该为成绩不好的孩子背黑锅吗?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三口之家成为70、80后结婚以后家庭成员状况的普遍现象,他们把爱全部给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对于70、80后他们自己的童年,父母之爱却是好多姐妹兄弟要平分的。那时物资匮乏,更为孩子们艰难的生活再加一道风雨。
雨就是70、80后的一员,她家姐妹三个,父母都是农民。好不容易把她们拉扯利落,又到了上学的年纪。上就上呗,上了不是更能少给父母碍眼,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少操些心吗?可上学是要交学费的呀!
小学的学费还是小事呀,父母也没有为兄妹几个的学费借过钱,犯过愁。只是她们学习成绩的不对等,让他们倾斜了爱的天枰,成为他们纠结多年都挥之不去的心病。
雨学习成绩一直良好,姐姐也是一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她俩的喜庆日,却是妹妹的沮丧日。因为每年这一天她俩都能各自捧回一张奖状,而妹妹却是两手空空回家。
姐妹三人各差两岁。当母亲喜滋滋地问姐姐和雨得了什么?并问她们班里其他同学的得奖情况时,妹妹就会嚎啕大哭。
从此母亲便对妹妹格外照顾。小学毕业的时候,雨和姐姐顺利考入了初中。到妹妹考时,妹妹却落榜了。母亲怕妹妹伤心,便对全家人宣布,从今往后,若有人问妹妹考了多少分,你们就说180(分数线),考上了,因为家里穷供不起,没有让她去上。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方法各种各样,为了给孩子脸上壮光,这样的办法也不足为奇。家里的其他成员都没有什么异议,如实履行着母亲的叮咐。村里人都认识,对孩子们的前途总是要关心着问的。
只是这样的谎言被自己说得久了,就象是情况真是这样一样。雨和姐姐开始心里有种别样的滋味,总觉得是自己欠了妹妹的,总觉得自己是如此自私,自己上学是因为妹妹的谦让,是妹妹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自己似的。
有这样的心结,是因了母亲的一再唠叨。
妹妹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落榜,也不喜学习,就很自然的在家里为母亲分担家务。母亲经常夸奖她,她也从没有什么怨言。让妹妹难以接受的是母亲的脾气,妹妹稍一做错事,母亲就会说出尖锐的话语。妹妹只会流泪。
母亲为了妹妹能留在身边,也从没有让她学个手艺能为自己谋生。看着顺从的妹妹,她有时很内疚。
雨和姐姐每次回家总能迎来母亲的一通唠叨,说什么,敏(妹妹)也没念个书,都让你们念了,敏天天在家里劳动......母亲把自己对妹妹的内疚之情转嫁到了雨和姐姐的身上。
雨和姐姐的心里自然背负了沉重的包袱,生活中她俩总是让着妹妹,在学校自己省吃俭用,有好吃好穿还要留给妹妹一份。
时间久了,妹妹竟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她应该得到的。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有功之臣,每次在雨和姐姐回去后都居功自傲,颐指气使,和母亲在一起批判她俩如何如何?不会这,不会那。
很快,她们都长大了。雨和姐姐都参加工作了。在单位她们生来煞到,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她们独自闯天下的艰难,工作上的辛苦,妹妹和母亲一概不知。
她们工作初期拿着微薄的工资,却被妹妹和母亲挑剔:“来家就买那么点东西!”
雨经常把自己新买的衣服送给妹妹穿。却在一次把自己不穿的鞋子往家收拾时,遭来妹妹的训斥:“以后不穿的东西别往家收拾!”
因为那时雨还没有结婚,那是她们共同的家啊。
有一次雨在网上买了一件衣服,回来了却不合适。她便想着给了妹妹。几天后她见到妹妹给她说明了情况,问她要不要?
免费的又是新的,妹妹当然收下了。
几个月后,雨再次见到妹妹,问她那件衣服怎样时,妹妹却面露狰狞的笑容,不急不徐地说:“我已经给了咱妈了,咱妈已经把它剪了做成了椅垫。”
雨大吃一惊,这是她的血汗钱啊,妹妹若不穿可以把它还回来,没有向雨征求一点意见,怎么能如此浪费呢?还且还这样大言不惭!
从此,雨有了东西哪怕扔掉也不会给妹妹分毫了。
记得什么时候看过一篇关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自传。
他的母亲有两个孩子,杜鲁门当选后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她眼里,当总统的儿子与当农民的儿子同样伟大,同样值得为之自豪。可是,她也并没有因为杜鲁门比另一个儿子优秀,就把他拒于千里之外。
学习好与不好都需要尊重。学习不好不等于无能,你对他的偏爱正是在默默承认着她的差和弱,助长她的自艾,自怨,自怜。
学习好的孩子同样需要正确的对待,他们不是圣人,不是铜墙铁壁,他们也只仅仅是一个平凡人,血肉身体,一双手,两只脚,他们不比别人吃得多,长得高。他们只是付出了比平常人多一点的勤奋和努力!
伟大母亲评价儿女的话语中,永远没有“高低贵贱”四个字。
作为父母,如果你用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儿女,他们也极可能会用不平等的行为“报复”你,甚至“仇视”社会。
因此,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行为,或许会胜过苦口婆心地说教。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