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

近日读盛原老师钢琴随笔(五)——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有几点关于学琴的感触。

在我们的教育中,“铁杵磨成针”、“笨鸟先飞”、“愚公移山”等这些打击式教育是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勤奋,更积极了呢?

读书有感——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愚公移山》

在我中学时,班主任经常用《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来教育我们:郭靖生来愚笨,但是努力又勤奋,最终成为华山论剑的第一高手。而杨康非常聪明,却总耍小聪明,又不好好用功,最终没有好下场。你们要向郭靖学习,笨鸟先飞......这样的教育一直充满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候就是认为我们是“笨”的,所以要下”笨“功夫。

整个教育告诉我们:你是笨的,如果不是,就用笨办法让你适应,最后你看,你还是笨的,没错吧!

在学琴的路上也想当然的认为要花时间,别人练一小时,我练两小时,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于是在教孩子的时候,也强调要多练习,多,多,多。练习的越多就会越熟练,你不熟练就是练的少!

读书有感——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我曾经教过一个非常可爱的学生,每次回课都很好,一次我问妈妈:他在家没少练习吧!

结果,他妈妈的话就让我哑口无言,他妈妈说:他在家可不爱练琴了,这周就练了一天,还只弹了一遍!

我晕......

在我教的学生中不乏这样聪明伶俐的学生,一说就懂,弹一遍就会;当然多数是那种说几遍就懂,多弹弹就会;还有极少数是怎么说都说不明白的。于是在教的过程中无论何种类型学生,都要多练。且不说对学生来讲牺牲了玩儿的时间,在家长和老师看来,练的少就等于不用功和弹不好!于是在练琴上面,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比比皆是。


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因材施教”,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对于那些一弹就会的学生,让他们还坐在琴凳上一遍遍的练习,是不是对时间的浪费呢?

如果将这块时间用于亲子关系、听音乐、小朋友玩耍上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呢?


很多孩子学琴并不是要成为朗朗,家长送孩子学琴的初衷是希望他们懂一门艺术、有一个特长,学到一个技能,在将来的道路上有音乐陪伴可以更幸福。可现实是,你们都是笨的,所以必须多练习,当然不能或者少玩。你弹的好,有比你还好的,不管怎样每天必须练够多少小时!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呢?

愚公相比移山,不如搬家来的快,还要子子孙孙都用这么笨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是聪明还是傻呢!

在学琴上一味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去多练习,不管程度好坏,接受能力强弱,是不是也和愚公一样了!

很多学生练琴是耗费了不少时间,可是效果和付出的时间不成比例。谱子一行一行的对出来,可弹的还是错音一堆,改一周回来,又是这个那个的错,可用的时间不少呀!怎么会这样呢?


模仿

我们教琴总是在强调练习的积累,却忽视了“模仿”带来的效果。

婴儿是在模仿中学会了各种技能。成人在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听的多了就自然会唱了。那练琴是不是从“练”转向“模仿”开始会更好一些呢?

在练习前,要先模仿会(或唱会)音调和旋律,这样弹奏认谱的过程中,自己就可以纠正错音,因为曲调已经熟悉了,脑子里有了印象,当弹出的旋律和大脑中的不一样时,自然会警惕是否哪里出错了!而不是总是强调练习,学生也不管练的好坏,凑时间充数。

这样看,开始可能貌似会慢一些,但实际上,我认为这样反而是更快的学琴方法。基于大脑中存在的旋律,错音和节奏就不大可能出现。要知道,前面弹错了,后面改比学新的更难。

所以在弹奏新曲子前,先模仿,听熟了会唱了,再开始弹。大脑走在了手前面,脑子里记不住就不动手。好处是:只要到了动手弹的时候,会更快弹完且错音极少出现,因为旋律都在你的脑子里了,只是再落到手指上。这样比硬生生的练习不熟悉的曲子更简单呀!


总结,练习之前先模仿,模仿熟了再弹奏,弹奏时候要带脑,不出错音和问题。


读书有感——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有感——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