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晚八点听了鲍鹏飞老师的讲座:孔子是怎么炼成的。这也是鲍老师在为他新出的这本书宣传造势。
鲍老师开篇就痛心疾首的罗列了很多我们国家的人读书买书比外国人少的数据。并且说,从古至今,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就是有爱读书的光荣传统的,现实却是我们国家的读书人的人数,购买书的数量远远落在了美国,日本的后面。鲍老师在讲这些的时候,语气是很有些忧心忡忡,很有忧国忧民的味道。对于鲍老师的这些话,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很多都没法判断,我不知道鲍老师这里的多和少是怎么来的,目前的国人,读书少,我是相信的,以前的国人读书就多,我就存了很大的疑问。
不过这不是我在这里要说的,这里我想问鲍老师三个问题,我们国家的人读书少的原因是什么,在目前这种读书少的现状下,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还有,现在的我们应该怎么样读书。这三个问题鲍老师在讲座上都大概的给我们解答了一番,无非也就是说当下的人的无趣,无聊,浅薄,没有判断力一类老生常谈的话,说我们不识老祖宗留下的经典的好处。按鲍老师说法,我们的社会现在这里那里,到处都有很多问题,似乎我们只要在老祖宗留下的典籍里钻研,就可以找到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可以培养起我们的判断力。对于鲍老师的这些解答,我很不满意,在这里,我自说自话的试着作一些补充。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黑屋子里,在看到我说这话的时候,按照人的思维惯性,有人就会以为我在影射什么,想表达什么什么的不满。这里,我不准备取笑人的这种思维惯性。事实上,我也没有那种意思,“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黑屋子里”。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由于自身的各种局限,学识,角度,能力,利益的原因,我们对于周遭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有很多欠缺的。未知的世界,这些欠缺的地方,如同一个黑暗的世界,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光不足以照射的地方,笼罩在我们周围。
然而人之为人,人的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人在面对这个黑屋子的时候没有安于现状,没有束手待毙,从古到今,我们人类,在面对这个黑屋子的时候,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挥动着理性的斧凿,一斧一凿的开拓我们生活,思维的空间。我把这种行为的驱动力理解成人的求知欲。求知欲,和趋利避害一类的本能一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血液里,不论古今,美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人之皆然。这是一个大前提,承认了这个前提,下面的这些补充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知欲有很多很多的表现形式,看书,看电视,去旅行,蹲在路边看美女,聊天交流,都是求知欲的表现,这些表现形式,有的一目了然,比较正统,一说起来大家就能够理解,比如看书,对科学问题的探讨,是出自于求知欲,一说大家都明了。有的则不然,比如看美女,比如走夜路,还有很多需要艰深的论证,而且就算是论证清楚了,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理解角度的不同,很多的人还是会不理解,还有可能遭到这些不能理解的人地指责和嘲笑。就如同是看书,为什么看经典的书就会得到鲍老师的赞同,而看那些没有什么内容,轻松,娱乐的刊物却会落得鲍老师的声讨一样。
当然,在这里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鲍老师的观点的,我也认为当下的人把求知欲表现于一些无趣而无聊的事情上有些可惜,有些不正常。但是,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使我们大家的求知欲在今天表现的不正常?为什么我们的求知欲到了当下就变成了鲍老师所指摘的无趣无聊肤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国人求知欲的这种异化?关于这一点,鲍老师没有给我们解答,根据鲍老师所说的:“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的启示,我不无恶意地揣测,鲍老师就算是知道,也是不会给我们解答的。
我们中的很多的人都生活在黑屋子里,这句话和上面那句话有很大区别,这里涉及到我们能说的话,我们能看的书,我们的生活空间,涉及到我们的工资收入,生活水平,我们的生活压力,我们买一本书和美国人买一本书在生活收入和书的价格上的比例和反差。还涉及到我们的良心,道义,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信仰,我们直面问题本身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在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所做的各种各样的选择,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假话,套话,废话,空话,还有真话,实话,我们所做的种种考量,权衡。因为人的不同,在这些方面每个人的选择,感受都不会一样,得出的结果效果感受都不一样,就如同鲍老师,可能就理解不到我所说的这些话的重量。但是,在畸高的房价,高昂的学费,吸血似的医疗支出中,这种我们大家都承认的普遍的社会症候中,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在沉重喘息,有多少人在担惊受怕,有多少人在辗转难眠,这一点,我相信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方面需要数字来支撑,网上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我懒的去废这方面的心思。我的意思是说,在目前这种窘迫的生活空间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事实上,这就说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活着的目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我”的利益的最大化,小我利益的最大化,大我利益的最大化,在对自身条件充不充分的认识中,在对社会规则制度的无心还是有意的利用上,我们都在试图去尽可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我看来,人的这种追名逐利的行为本身便是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延伸,和求知欲一样,追名逐利的本能也一开始就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所有的举动都是这个人认知水平的外现,都显的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在这些方面对他人举动的指责,都显示出指责人的狭隘和无知。
在这里,利益一词,除了指向现实的金钱以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名誉,地位,虚荣心,占有欲,优越感,内心的平静安宁等等。在我们目前的这种社会现状中,利益一词,更多的就表现在升官发财,名声地位,表现在占有更多的财富,满足自身更多的私利上。
那么在我们目前这种窘迫的环境中,我们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谋取我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呢?在谋取我们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有着什么样的规则,有着什么样的刚性制度制约规范我们这种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的呢?我们的内心深处,又有着什么样的良心道义方面自我约束力的存在呢?
这些问题一问,我们所获得的答案让人极度悲观。
毫无疑问,秉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路线上,在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之下,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读书,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通过严谨的推导,从长远来看,确实能够让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利益获的最大化。但是,当前面说的这些条件都存在问题的时候,当猫鼠理论盛行的时候,当不择手段,潜规则横行的时候,再来说读书可以谋取现实利益的最大化,这无疑显的书生意气,徒留人笑柄。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两个人,两个团体,两个阶层之间,巧取豪夺,压榨剥削无疑是获取财富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其它如溜须拍马,欺上瞒下,指鹿为马,坑蒙拐骗,在获取短期利益最大化方面,无疑也比所谓的读书好用的多。
这是我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人之所以读书少的原因地解答,这个解答没有站在鲍老师的角度对我们的大众做居高凌下地训导,这个解答尊重了大众的智商。
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的问题。
鲍老师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的东西开始都发韧于民间,形成一定气候以后,再由政府出面来推行。如同目前的读书热,开始也是先从民间开始的,就象我们的晚八点。
晚八点读的是些什么样的书,我不知道,我这是第一次来参加晚八点的活动,至于我们的民间流行读什么样的书,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喜欢看一些轻松,好玩,看了以后能让人思考的书,我周围的朋友喜欢看那些娱乐,八卦一类的杂志,他们喜欢去地摊上买那些厚黑学,喜欢买实用的工具书,喜欢买那些正统出版渠道里出版不了的那些竦人听闻的内幕杂志,而我那些在厂里打工的朋友们,则更喜欢于看那些路边赠送的关于“无痛人流”的略带时尚的杂志,离我身边远一点的地方,那些大学校园里,平日里的电视上,我所看到所听到的,正好印证着鲍老师的指责。这正好符合开篇鲍老师的指责,我自己也甘愿接受鲍老师的指责,我们看的都是一些鲍老师看不上眼的无趣无聊的书籍。
接下来,回到刚才的问题,那么我们民间在看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书呢,政府推动,想让我们读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书。而我们心里面希望读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书?我们能看到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书呢?问题出来了,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偏差,现实上的偏差,表达上的偏差,有些偏差相当刺眼,有的偏差甚至于到了牛头不对马嘴的地步。让人觉的说话的人相当无耻,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居心险恶。
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在这一点上,我是同意鲍老师的说法的,那就是读经典的书,可是什么是经典呢,关于经典的定义,人言人殊,百度上搜的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这个定义很狗屎,几个最字,缺少起码的人文常识,不考虑作品本身起码的地域性,时效性,受众的特殊性,把经典弄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弄成万古不变的教条,和百度的那些关于幸福学的解释一样带着无耻、不证自明、强加于人、匪徒式的强盗逻辑的臭味,这里我把它摘下来给大家现一下。
在我看来,经典的书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定义:它是为历史所检验,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反应当时时代特征,代表着某种普遍意义,为世人所享受和敬仰的作品。
换句话说,我们要读经典的书,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书是经典的书,你说你读的书是经典的书?我说我读的书是经典的书?鲍老师说鲍老师读的书是经典的书?我们中国人说我们中国人读的书是经典的书?外国人说他们读的书是经典的书?这样一扯起来就没了个尽头,好在现在有了互联网,关于什么是经典的书,大家尽可以接着争论下去,我在这里先不求精确的定义,只从大家能普遍理解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鲍老师所说的经典的书,当时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那就是孔子的《论语》一类的典籍,其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在说到这几个字的时候,鲍老师说,你们看,他说的多好啊。我也觉的,孔夫子说的多好啊。在两千多年前那种信息闭塞,人的创作交流更多的只能是闭门造车的时代,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风气之下,孔夫子能够想出“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这在当时确实是了不起的事,也无怪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要把它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了。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他认为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前些年某人提出来“以德治国”无疑来自于对孔夫子这一套把戏的传承。这套把戏把德、礼施之于民,看上去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很多人说,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他们说,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如果仅仅只从字面上来看,他的这些思想看起来多么美好啊,多少国人在这些漂亮的词藻之下分不清了东南西北。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好的看一看,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的这些人道主义和礼制精神的核心思想在现在这个年代都是些什么样的货色,而这样说的人在大家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偷换了基本概念。
对于孔夫子的批判,自五四以来,这方面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不胜枚举。我这里也不去拾人牙彗。我只是用一句话来总结,孔夫子的这套把戏里找不到平等的概念,他这种仁的人道主义来自于封建社会主子对奴仆的施舍,他的礼的秩序和制度是对于人吃人的等级宗法社会的维护,所有这一切都呈现出单向性,强加于人的野蛮特征。
当然,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我说的是以前,现在孔夫子的这一套经典的学说,也早已与时俱进,我们已经赋予了它更多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容,我也承认这一点,这正是在我看来,沉渣泛起的新儒学在这个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涂脂抹粉,扭捏作态,搔首弄姿的可耻特征。因为这群新儒学的吹鼓手们对目前社会上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视而不见,对司法腐败造成的官民对立熟视无睹,对于权力失衡以后权贵阶层对普罗大众的压榨掠夺文过饰非,颠倒黑白。还要整天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鼓吹温良恭谦,鼓吹克已复礼。这群新儒学的吹鼓手,作为有行为自由的个人,我尊重他们的这些作法,但是作为代表了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我要在他们脸上吐口水。
关于鲍老师推崇的论语一类经典的书籍,我上面说了很多刻薄的话,但是,我并没有否认它们经典地位的意思。事实上,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产生过很大作用的典籍,无论是从他的史料价值还是创造性来说,都有着它的独特的地位,对于这类经典的书籍,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它无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要用它来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那它无疑的很多地方都冒出了不合时宜的腐尸味。对于这些经典书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很值的商榷的,当然,这就涉及到怎么样读书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回到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的问题上来。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多读一些经典的书,这是大家普遍都接受的,但是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经典的书呢?经典书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适用的范围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文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的等等等,有的学科的经典的书应用到另一个学科,就有可能就变成了文字垃圾,这一点在我上前的内容里已有说明。就鲍老师在晚八点上所讲的内容来看,鲍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培养人们对于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判断力,对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事物的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这一点我也是认同的,问题就是就我们读鲍老师所说的这些书能够培养起什么样的判断力,我们读鲍老师所说的这类书是不是真的能够提高我们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
很遗憾的,鲍老师在晚八点上讲的内容,很多的我都记不的了,只记的鲍老师关于孔夫子说与不可说的论断,什么样的话可说,什么样的话不可说,在鲍老师看来,孔夫子的说与不可说充满了人生智慧,这其中对于时机的把握,对时势的判断,在说与不说之前先就进行了无数的权衡,最后说出来的话八面玲珑,密不透风。我也觉的孔夫子的这些话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不过,孔夫子的这种说与不说的人生智慧一延伸到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这种智慧就完全变了味,就变成了对权势的讨好卖乖,人际关系上的欺上瞒下,社会上普遍性的假话,空话,套话的漫延,我们国家的这群知识分子,在说与不说之间,现在已经彻彻尾尾的变成了知道什么时候该叫,什么时候该藏,什么时候该咬的投机分子。
当然,很多人就在说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打碎了以前的价值体系,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目前我们这个社会人普遍性的没有信仰,没有吸收到孔夫子的经典里的精髓,做人缺少理性良知的支撑。这种说法似乎也很有道理,然而这种说法恰恰正好说明孔夫子的这套价值体系在培养我们现代人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它并不能给我们树立值的信赖的辨别事物真假的能力,它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在现代社会里还需要更多的商讨和辩析,他应该注入一些更核心的内容。
我一直以来就在想,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存在本身,始终都在变动着。我们今天站在历史时空的这个点上,这逝者如斯的点,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于过去的积累和扬弃,对于未来我们都应该有必要的展望和预知。在这个过程之中,前前后后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碰撞,交流,妥协,形成了现在的我们这个世界。在这些因素中,有积极的因素,有消极的因素。前面有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今在我们这个国家这句话事实上已被某些人暗地里被奉为了圭钵,这些人总是在为发生于我们身边的丑恶现象寻找合理的因素,为这些丑恶现象寻找各种各样的托辞,却有意识的回避它不合理的因素。如果我们的存在本身只是仅仅局限于寻找事物本身的合理性,而不去寻找它不合理的原因,那么我们的历史发展,是只有一条腿的,是畸形的,是残缺不全的,是人类还处于不敢直面问题的童年期的。
换句话说,像鲍老师这种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候更多的只能想到从故纸堆里寻找心灵依托,而不是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做好充分准备的行为,是十足的驼鸟行径。这种倒转身子走向未来的方法,迟早是要摔跟头的。
那么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怎么样来培养明辨事非的判断力呢。
回首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历史,虽然说关乎人类精神文明的典籍早已浩如烟海灿若星河,但是真要找出一部与此相对应的,完美无缺的书,却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圣经不能,逞说论语,这些书都是一个时期,一片地域的人类智慧的总结,看起来博大精深,事实上,如果把它们和更加广褒无边的宇宙世界比较起来,又何异于沧海一粟,这种情况一句话就可以说明,“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类需要认识的世界,更是没有边际的的”,所有这些书的内容,都只是人类认识这个广褒无很的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极小的部分,是一只乌龟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从它的壳里把头探出来看到的一零半爪。
换句话说,这些书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对于当时人类言论,思想,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的浓缩抽象总结,其中很多的书虽然给人以穿越了时空的洞察力,深刻性,有着启示录的意义,但是真要把它们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要把它所设计的制度,框架凌驾于内容变化更加博大精深的人类世界,宇宙世界之上,这也是行不通的,历史迟早会证明这种行径是对人类历史本身的戕害。
而那种少数人掌握权力用暴力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当作自家的实验田,强行推行他们那一套主张的方法,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居心和口号,其实质是对更广大民众选择权利的强奸和干涉,是对更广大民众个体自由的奴役和欺压,是对更广大民众个人意愿的强奸和污辱,它已经助长了无数人为罪恶的产生,它还将助长更多的人为罪恶的产生。好在它只能欺骗民众于一时一地,迟早有一天,民众会发现这种罪恶的本质,这种行径迟早会受到历史的清算。
在这里,我的意思已经很明了了,要培养我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看书是不够的,不管我们看什么样的书,因为这个世界本身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人性本身是又是多么变化多端。在我们把培养我们判断力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看书上的时候,事实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举动。特别是在社会上充斥着种种别有用心的垃圾书的现状下,我们更不能把培养我们的判断力依托在书上。从而无视创作出经典书籍的土壤,那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本身。
是的,我们应该读我们生活本身,我们的生活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已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民众的权利意识在不可阻挡觉醒,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越来越普及,我们越来越知道更多的原来被捂住的真相,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被剥夺的权利,社会人的权利,自然人的权利,我们应该读关于我们生活权利的书,让我们知道,我们有权利去选择,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读着是打发时间,哪些书读着是浪费时间。
现在的问题就是,有些书明明早已过时,有人写了大家不喜欢的书,却让大家读这些过时的书、不喜欢的书,还要在这里作忧心忡忡状,还要对大家的选择权利故作忧虑,还想借助政府来强奸民众选择的意愿,在我看来十足的虚伪,肮脏。鲍老师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脸会不会红一下。
本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