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的天气里,除了呆在空调房里吃冰棍,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活法了。
一年半以前,我偶然接触到秋叶大叔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当时没有看懂书中的精髓,倒是把书中推荐的一堆书下载到电脑上了,后来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收集新的书籍,成了名副其实的“书袋”。。。。。。
但这些书,其实我放在电脑里存了很久。。。。。。Until this year,非常想利用一个集中的时间从0开始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这样以后不论再看什么书,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将它作为我解决问题赖以生存之本。
于是我订了一个开挂的计划:初期根据学科及相应的能力分类,后期重新梳理,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构知识体系。我划分了几个阶段,并规定了相应的截止时间。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元认知领域的构建,但推文毕竟不同于体系,无法面面俱到。另外在这样的强度下,深刻感受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太过狭隘和无知,体系只是一个开始,后期的反刍和刻意的练习更是重中之重,因而推文仅作为抛砖引玉,以一些个人收获和精髓思想的分享为主,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也许正因为我在精进这条路上才刚刚入门,所以更容易分享和交流也是一大好处。
前段时间我去订阅了超级个体,在不断学习和消化中收获很多。借用超级个体的个人发展体系,发现之前的推文在以下领域各有涉及,只是深浅不同,学习思考领域也是之前推文的重点。现在我继续深化,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划分了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结构化思考,系统化思考,完成了第一阶段---元认知领域的基本框架构建。
一.划定领域,寻找书籍
如果说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碎片化阅读的趋势,那碎片化阅读有效的前提还是你首先拥有个人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将碎片信息有效整合,作为解决问题的必备武器。知识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书籍是最为体系化的一种,适合作为构建一个领域知识体系的基础。
领域的确定可以以能力为关键词,例如沟通,演讲,写作,批判性思考。。。。。。
还可以以学科为关键词,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
在大量阅读和思考之后,你会慢慢发现不同学科思维的相通之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时就可以打破学科知识划分,以解决一类问题或能力来划分领域。后来我将沟通领域换成了影响和改变自己和他人这个更精确的命名。
选定领域之后,书籍的选择就更为关键了。因为知识有深浅之分,冷热之分,一手二手之分。这几个词看似不同,实则内涵一致。这里借用我在超级个体上学到的概念,引入知识的层次说。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思考,被系统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行业学术期刊,最新数据报告。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的资料,比如维基百科,一些讲述底层逻辑和有深度的书籍,行业报告,优质的教材。
三手知识:简化过的市场畅销书,为方便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书籍加入了大量案例和故事,同时也会加入一些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根据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的个人感悟和鸡汤。
这里的二手和三手知识的界限容易引起争议,因为有些书是既畅销又有深度的,大概就是大众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行看境界的水平。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看到了第一层的故事。
一手知识虽然是最纯粹的知识源头,但是因为其高度的专业性,门槛很高,如果不是有专门研究需要,一般人也不需要了解到这个层次,可以说二三手知识是最适合我们构建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所需要的。
那么如何筛选呢?
我搜集书籍最常用的是:
1.搜豆瓣
豆瓣是个好地方,豆瓣上对一本书的好评和坏评有一定参考价值,评分在8分以上的书基本不会太差。
2.跟对人
跟随那些知识源头的人------一些行业大牛,领军人物推荐的书籍可信度很高。
选定同一领域的书籍之后,你会发现不同的书深度不同,存在交叉和重叠。自此,你开始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主题阅读法。
你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比较不同书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书籍中本质相同,名称却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舍,临界知识的思想可见一斑。
你还需要去评判,你就像公正的法官,倾听不同作者的主张,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去筛选整合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更为奇妙的是,书籍之间相互联系,上一本书中你没明白的问题在这一本书中可能会有所启发。有些书像是另一本书的注解,有些书像是另一本书的运用手册。这一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而产生的新感悟。
另外,有时候由于个人知识的缺陷,有些书远远超过了你目前的认知水平,堪称“天书”。比如凯文凯利的《失控》,以前我觉得这类书籍一定要硬着头皮去读,才会极大地提高你的认知水平。后来我看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锚定阅读法,于是豆瓣的功能又一次显现出来了。先利用精华书评和阅读笔记弄清这本书的重点精华,然后在生活中去观察能够验证的具体现象,经过体会之后再来阅读这本书,会比一开始读的云里雾里,勉强消化还不能应用更好。
二.读书心法
1.二八原则
选定书籍之后,最忌讳翻开第一页开始读。读书之前,在搜书阶段运用的豆瓣搜索依然奏效,豆瓣上最热的几篇评论和读书笔记,基本上涵盖了一本书的精华,让你在读书之前明白这本书总体上要解决什么问题,抓住重点。
2.不可忽略的细枝末节
一本书的书名,前言,目录,参考文献,附录,后记,我之前是从未仔细研究过的。后来我意识到,这些被我忽略的信息,在我读正文的前后阅读大有益处。
书名界定了书的领域,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涵盖的范围;目录是一本书的骨架;参考文献让你知道这本书的参考源头;附录一般是作者精心为你准备的小结;前言和后记是作者最希望告诉你的话,一般是提纲挈领,同时指出全书的局限性,来源和适用范围,助你挖掘到来龙去脉;同时,一些优秀的书籍还会推荐相关的书籍,你还可以跟踪一个作者,寻找他的其他著作。
3.Just Thinking
读书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独立思考总是无可避免的。鉴于后续思维领域会再展开,因而此处略过。
欢迎关注公众号朱子龟苓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