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中传统文化教育

 



    经典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抑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都是要以文化为载体的。而经典文化作为其中的骨干部分,永远都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创新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尊重经典、弘扬经典、创新经典和保卫经典,始终都是我们的崇高责任与神圣使命。

一、营造浓郁氛围,接受文化洗礼

学校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一是环境文化,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校园西墙开辟了传统文化经典长廊,东墙以礼、孝、忠、诚为主题,向学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传统美德故事,教育连廊展示的是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代表。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班级文化,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的魅力。三是精神文化,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躬身教育实践,师生共同成长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寒暑假要求老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一百多首优秀古典诗文吟诵篇目,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首先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了根。教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挚爱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长城、故宫、颐和园的伟大成就,分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

三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涂抹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学生在《阳春白雪》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她的典雅;在太极扇的舞动中,感受了她的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舞台上,跳动着加鼓通等地区民俗之舞……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传统技艺展示现场,一件件作品在学生稚嫩的手下脱颖而出,五(1)班的每位同学在十分钟之内都能剪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单幅作品,学生合作的《龙小——我们的乐园》《喜迎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大幅剪纸作品更是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绘制的年画作品、脸谱,无论从构图还是着色都堪称大手笔,制作的皮影、风筝、扇子、泥塑作品有创意,有质量,令人拍手叫好。三年级2班的凌小雨演唱的民族戏曲《俺外甥在部队》,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让人不由地对这个个头儿不高的小姑娘发出由衷地赞叹。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展现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走进校园,你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见老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等和谐融融的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利用各种好作品,在学生进步时作为奖品,学生在接受老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究兴趣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经典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赞  评论 转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文化中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