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90 年前,北京曾经为了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和保定有过一场争夺……
文|何必
随着雄安新区公布,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即将由保定的部分地区承载,媒体纷纷关注北京、保定、天津构成的三角形,令人想起毛泽东五十年代的预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第十三章:《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上)记载毛泽东对京津冀的设想,此时保定尚为河北省省会
这并非北京和保定这两座城市的第一轮碰撞。早在 1928 年,国府迁都至南京时,北京就曾为了争当河北省的省会,和保定、天津有过一次激烈的竞争。
难产的省会
国府南迁始于 1928 年 6 月 8 日,北京政府在北伐战争中落败,国民革命军进驻北京,总司令蒋介石决定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蒋介石迁都的原因,除了南京离他的财政基础上海更近,北方纷乱的政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攻入北京、占领华北的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是白崇禧的第一集团军一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和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他们都更像是蒋介石的“盟友”。北方局势如此,蒋介石自然不会定都北京。
“首都北京”沦为“故都北平”后,重新划定政区,特别是重新定位北京和周边河北省的关系,便成了整理北京政府政治遗产的重要内容。
攻占北京不久,国府内政部即提交了对直隶和京兆的三种政区处理方案:第一,将直隶与京兆合并为一省,名为朔方省或冀北省;第二,直隶与京兆分别建省,分别名为朔方省和北平省;第三,将口北道十属县与津海道北部永尊十属县划归京兆组北平省,直隶所余各县组成河朔省,北京、天津辟为特别市。
▍1926 年直隶省与京兆地方地图。北京政府时期,直隶省分为四道:口北道、津海道、保定道、大名道,与京兆地方仍依旧俗合称“顺(天)直(隶)”地区。
上述方案见诸报端后,便引起了直隶特别是京津人士的不满。为避免“乡邦分裂”,他们面谒华北实权人物阎锡山,联名致电南京国府,并在天津《大公报》制造舆论,呼吁北京划归直隶。
国府最后大致选择第一方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口北道划归察哈尔省,唯北京、天津划为特别市。此时北京就只剩下大兴、宛平两县(大致今五环以内),与河北省紧密连为一体。
▍1933 年的北平特别市和北平、天津市区地图
北平、天津“回归”河北虽然顺利,但河北省省会却难产了。
蒋介石的南京国府早已属意保定为河北省会,且已电告河北地方。但是,保定连年战乱,甚至难以准备省政府的办公场所。河北省的实权人物阎锡山、省政府主席商震等也反对定保定为省会,后者公然宣称,鉴于对奉系战争、对外交涉以及城市经济三方面考虑,省政府当然设在天津。
国府因此不得不让步,同意河北省政府暂设天津。
▍阎锡山和商震
然而天津市并未笑得太久。“迭争首都北迁,已归失败”的北平商民为了生计,放下身段,参与到省会争夺战中。
6、7 月间,国府委员吴稚晖路过保定时,向省府委员私下表示,为维持北平城市地位,省府应迁至北平。这一观点迅速以小道消息方式传遍京津保。河北省政府不得不在北平和天津之间选择安身之所,而这两个城市甚至不受河北的行政管辖。
河北省政府委员多数也主张迁至北平,1928 年 7 月,国民党北平政治分会委员白崇禧正式提议省府迁平。8 月底,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经讨论,决定河北省政府迁移北平。
天津商民听此决定自不甘心,纷纷采取行动,河北省商会联合会、河北省农会、天津《益世报》做出各种努力,但都没有成效。10 月,北平如愿成为河北省省会。
但北平此次成功只维持了两年,之后中原大战爆发,冯阎联军失败,在东北军的主导下,河北省会再度迁至天津。1935 年,日本不断进逼华北,省府又迁至保定。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河北省政府更流亡宝鸡眉县办公。
抗战胜利后,河北省政府回到了局势比较稳定的北平。在国民政府的二十二年间,故都北平有幸两次当上河北省省会,而河北省政府在自己真正的辖区保定办公的时间,只有一年有余。
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北平作为故都,本来没有资格参与到河北省会之争。自晚清天津开埠、北洋通商大臣设立以来,直隶一直是“保定——天津”的双省会运作模式。
北平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做省会?
一切为了生存
早在 18 世纪初,保定就已经成为直隶的省会。
直隶省单设于清顺直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直鲁豫三省总督降格的直隶巡抚初驻北方重镇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保定直隶总督署竣工,早已恢复的直隶总督遂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的省会。
▍保定直隶总督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为管理北方各口岸通商和涉外事务,清政府在天津专设三口通商大臣。此后为统一直隶省政务,清政府于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加直隶总督为北洋通商大臣,驻天津,冬季海河封河后还驻保定。
于是,直隶从此形成了双省会的运作模式。
▍李鸿章,长期在位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奔波于津保之间
1902 年,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立的“都统衙门”撤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重设总督署于天津,此后再也没回到保定办公,于是天津成为直隶的唯一省会。而保定凭借京汉铁路和白洋淀——易水河,依然维持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
当时,北京作为首都,一直超然二者之上。
而到了 1928 年,北平之所以参与竞争河北省的省会地位,除了地方实力派的政治角力,还有更为基层的隐忧,这直接反映在白崇禧的发言中:
“北平人据前年调查,有一百二十万之多,首都南迁,工商业必见衰微,地方劳动者之生计益形困难,省会果能移此,助进工商业之发展,并改善劳动者之生计,如是首都南迁,不特未见其害,且蒙其利。”
▍民国时前门商业街
也就是说,国府南迁后的北平,不能再继续享受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来源,结果很快就连市民的吃饭问题都快要解决不了了。
尴尬的“首都”经济
为什么北京的经济如此脆弱,以至于没有了政治地位就要活不下去?
事实上,清末民初之时,北京一直不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自身的经济成产能力低下,经济现代化程度远低于作为开埠口岸的上海、广州乃至天津。
民国时北京一直缺乏像样的工业经济,京西仅有官私煤矿十余座,矿工人数不足万人,且多不在城内居住。1919 年,石景山炼铁厂建立,规模不大,日产仅为二十吨左右。迟至 1922 年石景山发电厂建成,北京才有了比较健全的电力系统,但相应的工人数量也不多。
当时北京唯一比较发达的产业是围绕铁路展开。因为北京是京绥、京奉、京汉等铁路的交汇处,相应的铁路运输、搬运、机械维修、批零商号、金融汇兑都围绕此展开,并带动了一批基层市民的就业。
▍京奉铁路正阳门火车站
除了铁路,北京另外一个经济增长点就是服务业。作为首都,政府部门、军队警察和高等院校汇集于此,各类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的需求很多,保姆、老妈子、厨子、裁缝、杂役、车夫、马夫、水夫,都是北平市民谋生的重要手段。
由于工业状况不佳,能够消费得起这些服务的主要是食税阶级,也就是北京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军队的官员、雇员以及高校教师、学生。他们一旦拿不到工资,北京服务业者的生计便会受到影响。
如 1923 年 10 月曹锟贿选总统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补发上半年拖欠的工资和经费。新任财长王克敏利用盐税盈余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加上财政部留存和京绥路局盈利,勉强凑够 300 万元。军警、教育界、总统府国务院以及中央各部共同按折扣分摊这笔资金,虽不能保证全额,但足够北京各部门存续一段时间。
▍曹锟,1923 年 10 月 10 日至 1924 年 10 月 30 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记载这次事件的北京《晨报》,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报纸媒体
这些钱款就通过公务员、教职人员的消费,流通到北京底层市民手中。
根据 1930 年燕京大学的调查,当时北平市底层男女市民的确以从事服务业为多:
▍1930 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数据来源:牛鼐鄂,《北平 1200 贫户之研究》,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在众多行业中,男性主要从事车马、零售生意、手艺、夫役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缝织、家政雇工、绣花等工作,这些都是典型的城市服务类行业。从下表我们又能看到,在男性从事的手艺行业中,泥瓦建筑、厨师、纺织、鞋靴等传统服务手艺也占了多数。
▍1930 年北平男性从事手艺行业类别统计表(数据来源:牛鼐鄂,《北平 1200 贫户之研究》,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民国时北京的经济结构可谓超前先进:城市服务业占市民经济收入主导,而工业农业则几乎忽略不计。
然而一旦中央政府迁走,各类公务人员的消费也就离开了北京。失去了财政税收的分配红利,北平也就百业凋零。所以,失去了首都地位的北京,必须要争当河北的省会。
▍北京街头乞丐(Sidney D. Gamble 摄于北京,1917 年出版)
实际上,1930 年 10 月中原大战结束,河北省政府被张学良迁至天津半年后之后,“北平市面益形凋零”,需要赈济的灾民也成倍增加。
或许是吸取了民国时经济结构畸形的教训,1949 年以后北京毫不顾忌自身区位的劣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煤炭钢铁行业,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北方经济中心。
▍首钢
如今,北京将疏解非首都功能,没有哪个城市能与它争夺政治中心红利。北京也不再需要放下身段,争当河北省省会。
※ 经同意,本文参考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黄宝撰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