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比效应在家庭教育上的运用

如今,对于孩子的成长,全社会都在焦虑。

富人阶层在焦虑如何让家族的财富顺利地交接给下一代,就算你不再开疆拓土,至少也得守成有余吧。然而这个要求,对很多富二代来说,并不低,所以,他们的家长,那些富一代们,很焦虑。

中产阶级是最焦虑的。中国的中产者有多少?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收入或者消费10到100美元”的标准,超过5亿;按国家统计局“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到45万元”标准,中产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4.3%;按社会学家“收入中位线的3/4到2倍区间为中产者”的标准,占人口的38%,近5亿(以上均为2015年数字)。所以大致来说,中国有3.5-5亿的中产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比效应在家庭教育上的运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产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突出特点是“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翅膀”。在孩子的教育上,亦如是。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出去旅行、拥有房产,还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从小就为孩子创造机会,报各种特长班,送去游学,上贵族学校等等。却发现孩子并不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走安排好的道路。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们不可避免的焦虑。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也焦虑。他们自己吃过很多亏,受过很多罪,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重走老路。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更加迫切,更加沉甸甸,以至于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又由于不懂方法,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往往会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然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施加压力,情况变得更糟,如此,恶性循环。处在循环中的这些家长,很难不焦虑。

其实,对于处在这种焦虑中的家长,很难去说服他们不去焦虑。

你告诉他“干嘛这么焦虑,看开点儿不好吗?”,他回复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那是你还没这个阶段,到了你自然就明白了”。

说实话,也许是段位不到,我也没有能彻底解决家长们为孩子而焦虑的妙招。

本周的蚂蚁私塾,我又重读了《影响力》这本书,不得不说,私塾校长蔡叔的解读水准还是非常之高,让我对这本早就看过的书又有了崭新的感受。

书中提到的“对比效应”很有意思,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也许对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有借鉴作用。

我们对一种东西的概念,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确定,但在理性分析还未介入之前,往往是由感官来做出瞬间判断的,比如先把手插入冰水,再插入常温水中,会觉得水很热,但如果少了前一个步骤,水温就没有任何热度,我们的皮肤传达给大脑的感受就是这样工作的。

这种效应我们自己也可以用,当受到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对比,有人会用穷游远足的方式,在旅行中体验到更多的苦难来冲淡当前的一切,有人会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来体验自我的渺小,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你使用合适的对比手段,就没有什么是心理上不可接受的。

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儿子降生时自己等在产房外面时的情景。相信很多初为父母的朋友当时都有过类似的想法。

当时满脑子反复在想的有两个念头:一是母子一定要平安,二是孩子只要健康完整就好,其它没有奢求。

等母子俩从产房出来,护士一句“母子平安”让我热泪盈眶,当时我就暗暗许愿:不图大富大贵,只求健康平安。

随着孩子长大,聪明可爱,学什么都特别快,身边亲人都说应该早早让孩子多学东西,开发智力。

但我却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初心,大富大贵我不求,只愿他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就好。

这是我经常拿来去对比的地方,一方面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自觉越来越高的期望,一方面是孩子刚降生时的初心。

这么一对比,我就觉得我赚了,赚大发了。既然都赚这么大发了,心态也就平和多了。

所以,我跟所有家人郑重地沟通过,6岁之前不报早教,不报任何开发智力的课程,不报任何培养特长的班。

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嗤之以鼻,认为我这样会耽误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我却清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不是仅仅是一碗鸡汤,而是一个方法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比效应在家庭教育上的运用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为从事家庭教育传播的半专业人士,我知道,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并不简单。

儿童从出生开始,他的成长就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外,认识外在的世界,一是向内,构建完整的自我。向外认识外面的世界家长都会注意到,向内构建自我这件事却被很多家长忽视,儿童的情绪、感受、认知、精神等都归于内在。

所以,现在多动症或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小时出众,大却泯然众人”的现象也特别多,你还会发现智力出众,成绩优异却频频出事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儿童内在世界的健康是我们做人家父母的应该大大重视的。

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给他的成长,尤其是内在世界的成长,提供尽量合适的环境。

我了解他的感受,重视他的感受;我接纳他的情绪,陪他认识自己的情绪;我每天都找时间好好地陪他一起玩,给他讲故事,让他知道我爱他;我几乎很少干涉他的选择,看着他犯错,再从错误中学习;我也不试图教他什么,当环境合适,他自然会去吸收(6岁之前儿童都是吸收性心智)。

这就是我对“对比效应”的理解和运用。牢记初心,不被现状牵着走,方能得始终。

这真的是一个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比效应在家庭教育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