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

说一件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事,就是黄河清了。今年大概黄河上中游都是绿水,只有过了河南开封,水开始浅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张图片
黄河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2张图片
流经河南省开封市境内的黄河

黄河清的一大原因,就是黄土高原的绿化搞了很多年了,以前泥沙来源最多的鄂尔多斯、榆林和延安,现在都减少很多了。另外就是沿岸的小城镇建设,挖走了不少河底淤的泥沙。当然不是说,黄河治理已经一劳永逸,而是看到情况不断变好,确实是历史性的大变化。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3张图片
黄河山西省保德县段河边的采沙场

之前说到黄河清,结果就看到所谓“黄河清,圣人出”,其实就是啥“黄河清出明君”之类的扯蛋蛋了,呵呵。上次这样扯蛋的,就是50年代一位水电部长,歌功颂德马屁拍完了,之后黄河仍然一片橙黄,席卷而来,呵呵。其实黄河的所谓黄,是到了河口镇,进入黄土高原才发生的事情。因为枯水期啊各种原因,水土流失少了,黄河也就短暂清澈了。从汉朝开始记载,到清朝,黄河有记录的清,大概有43次,基本上每40年会清一次。所以古代人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只不过是古人平均寿命短而已,那些吹牛逼说啥黄河500年啊,1000年啊,才会清一次的东东,砖家的话你还能信?呵呵。网上吹的千年一出的伟人啊,日本人一张口就是千年才见的美少女啊,呵呵,好像你丫真的活了一千年似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4张图片
5月23日,黄河壶口瀑布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美丽的彩虹 詹彦 摄

把是否为一个好的君王,和自然现象连接在一起做文章,估计是儒生们在西汉当权之后的新玩法。坏现象,比如洪水啊,地震啊,饥荒蝗灾啊,好的现象,比如黄河清啊,出麒麟啊,诸如此类。第一次黄河清记录是汉恒帝时代,而当时喜欢玩的另一个玩法就是皇帝写罪己诏,比如汉明帝看到日蚀,马上吓尿写认罪书,呵呵。前面有同学提到,宋徽宗的时候,就出现了黄河清,而且很牛逼连续清了三年,君臣高兴得紧,还立了个碑,结果不久之后,金兵就攻进东京汴梁,北宋宣告灭亡了。

但是宋徽宗不是独一无二的黄河清的幸运儿,后来的元顺帝也是三次黄河清,大家大受鼓舞,结果就被大明军打入大都了,呵呵。之后的幸运儿,就是永乐二年,出现了黄河清。本来老是有人私下非议,说燕王朱棣叔叔抢了侄儿的皇位,你看看,黄河清了!然后,郑和去了一趟非洲,拉了只漂亮的长颈鹿回来,你看看,这就是麒麟啊!再后面,就是雍正四年,黄河有清了,雍正也乘机用来平息对他皇帝继承正统性的挑战。最后一次记载的黄河清,发生在乾隆时代。当地官员当然不忘拍马屁,但是这次马屁拍到了马腿,乾隆大笔一挥,黄河清不清,还是保住不发水灾为上。下次谁在做文章,你免你的官帽子!结果,之后就再没有记载黄河清的事情了,呵呵。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5张图片
明人画麒麟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必须知道黄河的重要性,或者说黄河治理的重要性。自从隋炀帝杨广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粮食,就是国家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苏湖熟,天下足。如果黄河治理不善,大河决提,首先产生的就是中原地带的几百万灾民。其次,黄河水从黄淮中间冲过,甚至夺淮入海,通常会造成运河堵塞而中断,这个会导致京城不稳。最后,就是苏北海边的盐场,也会受到洪水冲击而无法开工,政府主要财源受到打击。所以通常是一场黄河决堤,就是一个朝代的覆灭的起点。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6张图片
黄河改道历史图

大家问,为啥我突然想起说黄河,是否有何暗喻?其实我这人思绪天马行空,想写啥就写啥,呵呵。黄河出问题,影响太大,就要想办法处理。处理的办法,一种就是大刀阔斧,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比如当年以为一个三门峡水库,啥都搞定,呵呵。这种思维方式,被打脸是必然结果。另一种方式,就是慢工出细活,靠平时的各种支流出淤泥,主流修堤坝。这种做法,就是每年政府都要出预算,保持黄河不出大碍,然后各种王公贵族、豪强大贾,都在这个预算里面揩油,呵呵。但是这个预算执行学问颇高,出大问题,经手人要掉脑袋,要满门抄斩。可是不出问题,天下太平,是皇恩浩荡,不关你经手人鸟事,马上预算裁减,分到别人锅里。于是最理想的黄河治理,就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呵呵。反正发生点小事,你地方财政自己摆平,不要惹到中央出钱出血,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惯例做吧。

黄河出事麻烦就比较大,比如元朝的时候,你召集一大帮民工来事后补救,民工们挖泥挖泥,一不小心,就挖出个石人,而且石人还是头上一只眼,呵呵。所以大家对黄河都是敬畏为止,彪悍如汉武帝,也要送只白马给河神。那么从古代以来,大家都对黄河给予足够的尊重,在春秋时期,齐恒公会盟中原各国,立的协议,也是各国相争可别拿黄河来做文章。所以中国之后2000年历史,经历各种战乱,各路军阀、藩王、流寇和野蛮民族,都遵守誓约,不在黄河堤坝上打主意,直到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人物蒋介石,算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人为把黄河给扒了一个大口子,立即让几十万黄淮人民顿成鱼鳖,让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真牛逼啊!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7张图片
蒋中正和宋美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8张图片
花园口决堤的影响范围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9张图片
1938年扒口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0张图片
花园口大坝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1张图片
流离失所的百姓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2张图片

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蒋军在堤坝上动土的时候,日军的侦察机将情报传给了日军司令官土肥圆。中国通土肥圆判断,中国两千年的战事,都没有人动黄河,你不至于这么low吧?结果,蒋大人就真的这么low,呵呵。结果花园口一决堤,日军确实是被拦住了,因为人家日军忙于抓住这个机会收买人心,划船出去到处拯救水中的灾民去了。日本的报纸也不遗余力,大肆宣传在非人道的人为造成的洪水灾难中,皇军勇士们如何冒生命危险,去抢救频死的灾民。日军也在陆地建立起难民安置营,派发粮食救济难民。于是蒋大人的仁义之师,就可以从容不迫地逃之夭夭了。好像前几年,网易还有啥“有良心的历史学家”,“探讨历史争相的记者”之流,出来洗地,说花园口怎么会死人呢,洪水连膝盖都没到嘛,呵呵。

黄河决堤的历史需要补充一下,看来历史上还是有混球挖开黄河,贻害多年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3张图片
历史补充

蒋大人挖开花园口,结果就是十几年之后,在黄泛区,进行和对手的决战了。在这次的对决之中,双方实力相仿,但是对方得到的当地人民的支持是空前的,甚至高于共军在自己根据地得到的支持,而这个是国军失败的主要因素。当时中原地区民谣里面有四大灾--水灾旱灾蝗灾汤灾。汤就是蒋大人的爱将汤恩伯。抗战期间,不少中原百姓给日军带路去打蒋军,内战期间,中原百姓给共军带路去打蒋军。看了1942年大饥荒的故事,估计完全明白蒋大人失败的原因。

谈起黄河泛滥导致运河堵塞,大家可能脑海里,想的黄河走向,是今天从山东进莱州湾。其实在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大概在淮阴一带,占用了淮河入海。而治理黄河的理论经历了千年实践,在明朝有一位叫做潘季驯的水利专家,进行了比较成功应用。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当黄河水流太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底不断升高,形成了空中河。解决的方法,就是用缕堤在内部,讲河道收窄,使得水流加速,带走泥沙,将河床洗刷深,增加容水量。在2-3里的外面,建立遥堤,来防范突围的洪水泛滥。当然这个遥堤之类,也是可以种庄稼和高地住人的。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4张图片
潘季驯水利工程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5张图片
遥堤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6张图片
遥堤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7张图片
遥堤

潘季驯的另一个做法,就是用水库聚水冲刷河床。他在高家堰加高淮河河堤,用淮河水积累出一个人工大湖洪泽湖,然后用湖水去冲刷黄河下游。但是他的计划未能完全实现,是因为计划的湖区里面,有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的陵园。这个计划到了清朝就自然落实了,呵呵。那么共和国建立之后,企图搞三门峡来储水隔沙,实践失败。走回潘季驯的思路,用水库来调水调沙,定期放水来冲走泥沙,这个就是后来的小浪底工程。这个加上原梁山泊的地方,加大了东平湖的蓄水量,基本上解决了黄河的水患问题。

基本上近代中国因为黄河、漕运和海盐,三位一体,无法割裂,使得这个成为国家大事。黄河借淮入海,也把淮河治理引了进来。所以从明朝到清朝,专门设立河漕总督,管理黄河、淮河和运河事务,官职与其他湖广总督啊,两江总督啊,差不多重要。而漕运队伍,在明朝基本上是属于准军方组织,类似我们现在的武警部队。在土木堡事件之后,瓦刺兵临北京城下,于谦就是急调各路乡勇,暂代漕运工作,将成建制的漕运队伍调进北京,重组神机营,为打败瓦刺立下功劳。

【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_第18张图片

为什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实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败笔?知乎

新闻链接:你知道吗?黄河变清了!

学术研究: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王星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井底望天】“黄河清”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