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看破红尘的博学大儒,人生三种境界名扬海外,却为何壮年自尽于颐和园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当代文化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人说,他是一个唤醒历史的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被后人归之为:知、行、得。
三种境界,人生的快乐层层递增,到了第三种境界,可谓是人生赢家了。


他是看破红尘的博学大儒,人生三种境界名扬海外,却为何壮年自尽于颐和园_第1张图片
100677004.png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也是中国近代史最久负盛名的著作。
年轻时的王国维屡试不中科举,心灰意冷的他选择去日本学习新文化和新思想。
后来30岁的王国维由哲学转向文学,并进行戏曲研究,而后出版多部作品,成为名扬海外的博学大儒。
1923年,他“应诏”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并在当年6月1日见到溥仪。
1925年,请示溥仪之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同时受聘的是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世称“清华四导师”。
此等荣耀,可见王国维的国学功底之深。


他是看破红尘的博学大儒,人生三种境界名扬海外,却为何壮年自尽于颐和园_第2张图片
u=581389209,3244226036&fm=27&gp=0.jpg

可十年后的一天,王国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结束年满五十的人生,并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
据历史详细记载,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
餐后至书房小坐。王国维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
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
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
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事后人们才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成为国学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大“谜案”。
后人对其死因猜测大致分为六种,貌似都有理有据。
他是看破红尘的博学大儒,人生三种境界名扬海外,却为何壮年自尽于颐和园_第3张图片
1384133408041ajoze.jpg

但雪木木却更愿意去相信第六种——因为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因为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而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
当王国维徘徊在颐和园长廊时,突然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于是“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结束自己悲哀时代下的悲哀命运。
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看破红尘的博学大儒,人生三种境界名扬海外,却为何壮年自尽于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