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难不难?难在哪儿?

汉语难不难?难在哪儿?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文/

十一月底,慢速中文的志愿者Robert和我讨论了一个问题,他问:“你认为对外国的学习者来说汉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邮件中还埋下了一个伏笔,说他有了一个想法,但是不知道正确与否,所以先听听我怎么说。

我想每个汉语教师对于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答案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我的观点一贯是:汉语不难,汉语只是和很多语言不一样。对于学习者来说,难点肯定是有的,那么难点在哪儿呢?

在过去五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认字有困难,到了中级的时候,提高汉语水平因为汉字基础不扎实而变得很困难。汉字本身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很弱,换成词语,则是词语本身、词语的发音和词语的意义,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很弱。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看着一段对话,如果没有拼音,觉得汉字生词似曾相识,学过了,但是就是读不出来,感觉知道意思,但是也常常是蒙的。很多教材一开始就介入了拼音,学生就非常依赖拼音。并不是说拼音不重要,但是拼音并不是汉语本身。

随着学习的深入,教材越来越难,学生发现似曾相识的汉字词语越来越多,但是再次遇到,又要重新学,障碍就越来越大。很多人就在中级这个阶段卡住了。汉语学得好的,大部分汉字都过关了。语言到后期都是要靠读写来促进听说的。

其次是词语内部字和字之间的关系,词组内部的词和词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类似的,比如:生-病、生-气,翻译成英文就完全没有那种感觉了。但是这个很重要,我们还可以把字本身和意义的联系拓展到字的意义和词的意义的关系比如,电饭锅,电-电脑电视,饭-米饭,锅-火锅,这三个字学生都学过,通过“意合”,电饭锅这个词意义就很容易出来。学生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记忆,只是把原来学过的汉字重新组合一下。但是如果学生对这三个字本身的意义和字形、声音的联系不紧密,这个词就是全新的。

Robert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汉语的音节组合太少,有的教材直接用一整页(我看到的是两页A4纸大小)就把所有的音节组合都列出来了。同一个音节代表很多汉字,这样学生就混乱了。加上很多学生声调也分不清楚,如果要靠声音去辨别去记忆,难度可想而知。

我个人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沟通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汉语独立的表达意义的单位并不是一个个的汉字,而是词语。比如这句话:你今天怎么样?尽管,学生听到了"jīn"这个音,可能对应的是:金斤今巾津,这一串汉字,但是“jīn tiān”这个组合,只能是“今天”,所以语境帮助我们缩小了范围。

声调的确是个难点,我之前写过文章由难到易教语音声调的难处在于,很多学习者母语中没有这个声调,所以第一步是听的训练,学生要先能听出声调的区别,听出区别,知道每个声调的调位能够正确发出相应的声调有时候学生压根就不知道这个汉字是第几声,迷迷糊糊说出来了,那么后面就会越来越迷糊。

有时候声调模糊也不影响沟通,闹笑话其实是少数,比如“问你”和“吻你”。要是你把“今天怎么样?”说成“近天怎么样?”,大家也能理解。我倒是不强求学生。要能字正腔圆,那我肯定很高兴。第一个老师对学生语音面貌的影响很大。我自己前后鼻音有点儿分不清,最后我学生也不大分得清。这个就是我的失误,后来上课就会很小心。

Robert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中国人只要听到外国人说“你好!”,就会夸:你真棒!你的汉语真好!他觉得自己很不能理解。这个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大家觉得一个人去学英语很正常,世界语言嘛!学汉语,为了啥啊?中国人对外国人学汉语没有期待,所以听到“你好”就会很意外。另一方面是中国人自己也知道汉语很其他语言很不一样,在很多人的字典里,不一样就等于难。

Robert说他在大学学汉语的前两年,没有人更正过他的错误。一个原因是他们都在读课文,用课本里的句子,没有自己造句。想起自己以前学英文,错了老师肯定是会指出来的,但是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我也不知道,老师也顾不上管。

很多人说到汉语难都会提到汉字本身这个书写系统事实上,现在我们中国人大部分也不常常写字了吧?所以,会打字就好了打字能力一方面靠准确发音(拼音打字的需要),一方面要靠认字的能力拼音打出来之后,还是有一堆字供选择的,所以认字很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沟通中,音-字-义的转换是很自然的,基本上是完全自然的过程。但是从这次和Robert讨论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是不是以前教学中忽略了他所提到的这个难点。

如果有更多的老师、汉语学习者出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也会很有意思。

图片来自Mandarin Passion.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语难不难?难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