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

《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_第1张图片
《阿黛尔的生活》


1.写作初衷

每天我会在这里分享一部影片,然后借文章引出我的思考,谈谈我浅薄的见解。今天写在文前的题目是:群体性女性弱点来源于哪里?

我最近准备大量观看女性主义电影,目的是研究现代社会女性焦虑的动因以及在争取自由解放过程中如何擦除男权主义的刻板偏见。当然我知道通过观看相关题材电影是远远不够的,最多能从艺术的个体案例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以此带给我一些启发。

2.影片简历

《阿黛尔的生活》是改编自法国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一种暖色调》,由阿布戴·柯西胥执导,蕾雅·赛杜、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主演的爱情电影。影片讲述年仅15岁的阿黛尔原本有着普通的人生,她有着帅气的男友自己的爱好,谁知一晚在街头偶遇一位蓝发女孩后,两人的同性之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而这段感情也彻底颠覆了她们两人生活。

3.我的思考

虽然电影的主线是同志的爱情,里面有大段关于性爱的描写,不同于其他笔者分析同志电影,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我觉得这部电影并非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因为它的时间主线是阿黛尔从青春期到成年。这个时间很特别,通常来说我们每个人在这段时间会形成自己的三观,尤其是在恋爱方面是一个决定性时段,它也包含着今后的人生规划和梦想的指引。而影片中的主人公阿黛尔似乎一直都是失败的,因为她永远处于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阶段中。在同艾玛(她的女友)的父母餐叙中她谈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要性:学校给了自己摆脱周围平庸生活的机会,所以她不喜欢那些限制自己想象力的老师,但问到她最喜欢的课程时,她却是建立在对老师的喜好程度,而非课程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女性群体存在。妈妈说女孩子跳舞好看然后去学舞蹈,爸爸说女孩子要文静规矩然后就收敛自己,老师说女孩子要成绩好然后就疯狂上补习班······

存在与意义,谁重要?两人的分歧是最大伏笔

我认为,影片中阿黛尔和艾玛在街头初次约会的时候交谈“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电影的最大伏笔,艾玛告诉她:“萨特背后的观点是说存在优先于意义,我们生下来我们存在,并且用我们的行为定义自己,这给我们巨大的责任。”然而阿黛尔的回答是:“存在和意义就像鸡和鸡蛋一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谁优先于谁。”接着艾玛说:“萨特发动了一场精神革命,让世代的人都获得了自由,他说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没有所谓的更高法则,我读高中的时候超喜欢萨特,他让我受益良多,尤其他肯定了我,我的自由和我自己的价值,还有他严格的责任论。”最后阿黛尔说:“我同意。”


《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_第2张图片
艾玛是个意义主义


《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_第3张图片
阿黛尔没有任何主义


如果你细心观看这段对话的话,你会发现阿黛尔和艾玛注定不能在一起,因为她们真的是两个世界的人。艾玛是一个艺术家,遗传她父亲的艺术细胞,又接受过上流社会的良好教育,再加上她生性自由,坚持自我,是一个意义理论的实践者。然而阿黛尔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不能有艾玛一样的视野和能力,她摇摆不定,缺乏明确的目标乃至建立目标的意识,伴随着这种致命性的意识短缺,她也缺乏实现目标的能力,更没有个人实现所必须的心理素质。事实证明我的推断没错,在影片的后续发展中,阿黛尔出轨了对象是个男生,这是不是让观众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在片头她在和一个男生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喜欢女生的(那个女生就是艾玛),后来和那个摇滚男生分手后跟艾玛在一起为什么又要和另一个男生上床呢?我的结论是因为阿黛尔不是双性恋,甚至说她连同性恋都算不上,她至始至终爱的都是艾玛这个人,从偶然街头相遇开始就被一头蓝色头发的艾玛深深吸引到最后在一起后眼神一刻不停的跟随者艾玛,显然成为了一个关系层的附属尤物。她逃避别人看待她是拉拉的眼光,她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极力掩藏。对高中同学是这样,对爱慕她的男孩子是这样,对同事是这样,对父母是这样······但从另一个层面看,阿黛尔如此纯粹的爱情观是跨越阶层界限的,乃至跨越性别的,因为从头到尾她都挨着艾玛,也只有这样一个没有很多文化储备、尽是幻想又缺乏行动力的姑娘真正获得了这种“电影剧本式”的爱情。


《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_第4张图片
艾玛教阿黛尔吃牡蛎


《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_第5张图片
艾玛第一次吃


法国是一个阶层意识很重的国家,从阿黛尔对待艾玛父母小心翼翼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她其实是很自卑的。因为阿黛尔的交际圈都是上流社会的艺术人士,她们张口就来席勒,柠檬牡蛎当小吃一样(对于中层平民来说,是不可能天天吃牡蛎的,然后艾玛家好像是家常便饭)。我有点理解阿黛尔意识形态中的混乱,人云亦云不是她个体表现而是时代和经济社会赋予她的固有形态。然而想要改变这一怪诞的局面并不容易,一切归零?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一个阶层的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就如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作为一个同样平民的我,甚至还算不上一个中产阶级。我想说的引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一句话送给阿黛尔和千千万万个脆弱的女性:“了解自卑,超越自卑,然后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黛尔的生活》:从女同虐恋中,看到了群体性的女性弱点——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