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四川成都,仿佛这里就是大熊猫故乡。
其实,成都城区并未发现过野生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圈养大熊猫除外。
野生大熊猫这些萌萌的大宝贝,全部来自熊猫村山沟沟里。
洼地宜牧地村,新晋熊猫村
洼地宜牧地村,是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宜牧地乡的一个小山村。
2014年前,这个小山村跟大熊猫从来没有扯上过任何关系。
但是,一切改变发生在2014年5月7日的下午,自此洼地宜牧地村和大熊猫产生了非一般的关系。
当天下午,洼地宜牧地村村民吉布作布和妻子、儿子三人回家,在他家附近一处竹林旁,发现了一只在泥巴地里打滚弄得全身是泥的野生大熊猫。
顿时,小山村沸腾了,大部分村民都来围观“泥球”大熊猫。
这是昭觉县首次发现活体野生大熊猫。
村民们一边将这只野生大熊猫保护起来,一边报告政府部门。
艰难跋涉近7小时,邻近的美姑县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过详细检查,确认这只野生大熊猫没有受伤。
5月7日晚,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不被不法人员猎捕,50多位村民彻夜冒雨守护她,个个都熬成了“熊猫眼”。
5月8日晚7点,大熊猫被装上车,送往美姑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当晚,被营救到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开始进食,一小时内就吃完了3斤多新鲜箭竹。
但是,随后这只野生大熊猫出现了发烧和右后脚无力等症状。
5月9日晚上11时40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救援专家一行4人,受四川省林业厅委托抵达美姑,对被营救到美姑大风顶保护区的大熊猫进行麻醉,做了一系列检测和专业治疗。
经检测,被救回的大熊猫年龄约2-3岁,体重约40公斤(体形瘦弱),体温37.9度(发烧状),右后脚无力。
这只野生大熊猫极度虚弱、胆小,经林业部门批准,5月10日上午被运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进行专业检测和治疗。
因为被营救回来的大熊猫,是在昭觉境内发现的,由美姑县大风顶保护区管理局营救,人们给大熊猫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昭美”。
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昭美”仍然谨慎、警惕,一旦有轻微的声音,都会做出反应,甚至逃离到角落。
邓池沟,守护大熊猫的百年村落
如果说洼地宜牧地村是新晋的熊猫村,那么邓池沟算得上是守护野生大熊猫的百年熊猫村了。
邓池沟,位于雅安市宝兴县东北部蜂桶寨乡境内,是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
实际上,邓池沟和大熊猫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非一般的关系,只是1869年前全世界并不知道。
那是1869年的3月的一天,邓池沟当地一户李姓猎户人家,邀请邓池沟天主教堂第二任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去家里做客。
在李家,戴维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
李姓猎人则讥笑戴维少见多怪,不以为然地告诉他:“这种动物有两个名字,一是黑白熊,因为它的身体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还有一个名字叫猫熊,因为它看上去像猫一样温顺。如果你需要,明天一早就可以去猎取给你。”
当天晚上,戴维在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过了几天,李姓猎人果然从深山带回了一只幼体黑白熊。
本来是一只活的,遗憾的是李姓猎人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
李姓猎人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了戴维。
黑白熊的毛皮和戴维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
因此,戴维断定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且只有中国才有!
之后,戴维一直在痴痴等待一个活体的大熊猫。
1869年的5月4日,戴维终于得到了到一只活体“黑白熊”。
戴维的激动的心情已经超出了他做为牧师的身份,于是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
戴维根据“黑白熊”的体毛,脚底有毛等特征,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推荐这种新动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饲养人员对“黑白熊”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在准备启程运往法国时得病不治而亡。
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标本,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交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这就是震惊全球的学术界首只活体大熊猫的发现过程。
自从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在法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来,其所引发了的全球“熊猫热”至今都仍一浪高过一浪。
而邓池沟,就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
“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邓池沟,为了纪念戴维神父,把村民聚居的民俗村取名为戴维新村。
白马村,新中国第一只发熊猫发现地
白马村,位于都江堰玉堂镇,是一个距离成都主城区大约50公里的小山村。
白马村和大熊猫之间非一般的关系,要从1953年说起。
1953年1月17日,灌县(今都江堰)4个农民在白马村马家沟捉到一只大熊猫幼崽。
他们抬着滑竿,徒步五六十公里送到成都市百花潭动物园。
2月4日,这只熊猫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流鼻涕等症状,次日凌晨不治身亡。
2月6日,其尸体送往华西大学自然博物馆制作标本,后交百花潭动物园保存。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的大熊猫个体,救治它的工作开启了我国野外大熊猫科研与救护之路。
这只大熊猫幼崽的谱系号是016,性别不详,她在世界大熊猫保护与科研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白马村是一个拥有56户农户、156位村民的熊猫村,它跟大熊猫非一般的关系还在延续。
2010年6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俗称“熊猫谷”)在马家沟开建,一期工程于2011年12月竣工建成。
2012年1月11日上午,大熊猫星蓉、星雅、功仔、迎迎、芝芝、琪琪6只圈养出生的大熊猫,从成都北郊斧头山转移到马家沟,成为首批入驻熊猫谷的大熊猫。
按照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定位,熊猫谷是连接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的桥梁,入驻这里的圈养大熊猫经过“人工辅助野化放归训练”后,将被野外放归大熊猫栖息地。
2017年4月爆出在石棉栗子坪野放死亡的大熊猫“和盛”,就是在马家沟接受的野化训练。
用媒体的话说,
马家沟,似乎是大熊猫生死轮回之地。
60年前,它们的祖先在即将饥饿倒毙之时,得到人类的大力救护。
60年后,它的后代在人类的帮助下,将沿着这条路,寻找它们回家的路。
这些村庄,无一不与大山紧紧相连,路途遥远远离城市喧嚣,野生大熊猫就躲在山沟沟里安静的生活着。
偶尔像闯入人间的精灵,一般都会带给熊猫村村民意外惊喜。
这样的熊猫村,在四川、陕西和甘肃至少有198个。
不知道你是否曾幻想过,去这些熊猫村与野生大熊猫痛呼吸新鲜空气?
或许,骑上单车,在熊猫村里骑游一圈,也是跟大熊猫产生非一般关系的方式呢!
文/熊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