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分析案例:
有人说,我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影响别人,控制自己。比如,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哭不闹。控制老公,让他改掉身上的毛病。针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欢迎结合加餐微课,说说你的看法,也请自己你对心理学的理解。
案例分析:
我不针对这个人想法的对与错的评判。对与错不重要,而她为何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和结论,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案例中的人,想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运用心理学技巧,用高明的手段,操纵不懂心理学的人,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的目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控制别人的一切为己所用。
忽而联想到“爱玩心理游戏的人”,把自己伪装起来,抛出问题,人们纷纷给出各样的建议和帮助,他能一一找出理由否定掉,他在利用人心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
他若没有幡然醒悟回转,放下内心的执念,与人为善。
这样的人,精通心理学是人类的灾难,我联想到希特勒。
所幸,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而更多的人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体,是寻找自我,帮助他人,世界是我的,也是大家的,只有你好我好大家好,每个人的生命有意义。
把自己当别人,
把别人当自己,
把别人当别人,
把自己当自己。
只有不断学习心理学,深入和世界的一切对话,才能慢慢明了。
人心包罗万象,影响、控制,不过是人心的一个念想,一个象。不要被过分增强,都能达到一种平衡,和谐。被增强的影响、控制,可能是童年时被过分影响、过分控制。
根源在哪,往哪去。
一切的言语都由心发出。
案例中的她提到:控制孩子的情绪,让他不哭不闹。控制老公,让他改掉身上的毛病。
我想她可能从小就被控制,不能哭闹,要乖巧听话,勤劳能干,聪明伶俐,坏毛病不被容许。
成长的道路,她把这些控制内化到心底变成内心父母,伤害也被打包到心底变成内心小孩。
进入婚姻和亲子关系中,当她看到孩子哭闹,看到老公满身毛病,其实是她内心的小孩投射到孩子和老公身上,内心父母不容许这样,马上跑出来控制。
她学不学心理学都会如此做。心理学不背这个锅。
每个人学心理学,都有各样的目的和出发点。
我为何学心理学:
我学习心理学的起因很简单,因为产后抑郁的想结束生命,而求生的欲望不容许,于是就想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身体健康,让自己生活的舒服自在。
既然是心理问题,那就从心理方面入手,在预约心理咨询的当天,无意中发现绘分享的儿童心理课《育儿愈己十堂》,陆成老师主讲,课程介绍和课程设计对我胃口,价格也不高,就毫不犹豫的购买了,加入训练营学习。
陆老师那段:啥叫道德?不能利己专门利人,这叫道德吗?道德其实是自私的产物,道德没有自私做支持,没有欲望做支持,道德一无是处,没有任何意义。颠覆我的认知,也让我从产后抑郁的梗里面走出。
这个观点可真新颖,挺有意思的,因为以往的我所接触到的都是告诉我,人不能够自私,人要非常的无私,要为很多身边的人去做很多的事情。而人如果只为他人的话,很多的时候就只能够放弃自我,不能够为自己好好的去做些什么。
我产后抑郁的原因:觉得自己努力那么久,没有帮到娘家,认为自己太自私,只想到自己的小家,整个人崩溃了。内心被超我(世俗的道德)狠狠的谴责,而陆老师的这段话,让超我闭嘴了。
这不就是我内心想要自私,但在现实中,在周遭环境是不被允许支持和承认的,当心理老师告诉我,你是可以自私的时候,整个人就释放掉了,觉得心理学跟我日常接触到的是不一样的,我开始喜欢,想要去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想看看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带着好奇和疑惑去听,听着课程里面讲的那些案例,就会去想,咦!这个案例如果在我的身上发生,我会怎么样去做?
听陆老师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点评案例,通过这个点评呢,我就会看到,噢,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更好更妙的去解决,嘿!原来心理学这么有意思,嗯,我要继续听,看陆老师还会讲啥有意思有趣的内容。好奇心激发行动力,继续跟着陆老师一步一步深入到心理学更深的地方去,迫不及待的参加了超妈课程。
当时参加超妈课程,我的目标是悦纳自己,理解他人。还写了这样一段分享:超妈课程学到一半,我突然有个念头:陆老师领我们这班学生来到藏金阁,拿出各门各派的武功心法,件件演示一遍,然后说:“徒儿们,你们各自领趁手的去练,记住:助人自助”[呲牙][呲牙][呲牙]
第一期超妈课,我总挑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反复练习运用。发现很多沉封的人生脚本,潜意识,贴标签的原由,慢慢的浮出水面,因为功力不够,根本看不透,陆老师教我用 自由联想 来撬动启发。 这招真适合我,因为我打小就爱天马行空,这件事能联想到另一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还能找到关联点。既然适合,那就多练习运用。
超妈课程结束的时候,惊奇的发现自己真的做到了,悦纳自己,理解他人,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让自己不痛快,难受的事发生,但是我让自己一直待在这个情绪里面去看这个情绪,去了解这个情绪背后,它的深层机制到底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慢慢的看到自己的很多原因,真的都是在童年就已经形成了。
分享我个人成长的一个例子:
小时候,我生气就摔东西。
成人的我每次生气到极致,还是会把手中的东西狠狠扔下。
2018年2月2日晚上,和嘉豪有说有笑地去赴宴,走到一小店门口,嘉豪问:“妈妈,我能买条口香糖吗?”我回:“牙医告诫过你不能吃口香糖”。他低下头快步往前疾走,我跟不上,大声叫他停下,他走得更快,在一个陌生的道路,天黑灯暗路差车多,我慌了,脑子里响起一个声音:“你再拉不住他,可就找不到他”,转而愤怒地扔下手中的包,转身就走,不一会儿,嘉豪提着包跑到我身旁,此时,我觉察到自己在用幼年的方式处理亲子关系,这几天一直在反省,当天的场景。如果当时我笑着回复嘉豪:“好呀,你去买吧,不过你最好只吃一片,其余扔掉,牙医的建议你都牢记的,我也比较担心你的牙齿”。相信这样的回答,嘉豪是愿意接受的,他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强的孩子,知道分寸。
陆老师解读:格式都是你成长中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来,是不断重复。你有你的格式,我有我的格式。了解格式就是了解你。
觉察:
生气跟扔东西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原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子,如今三十几岁,依然还在做三岁的这种事。
扔东西在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她会得到掌控感,这个东西我能把控伤害它,而它不会伤害到我,这是一种掌控感的一种方式。
我从小被妈妈管的很严,妈妈要我这样做那样做,我不顺着她的心意去做,妈妈就会打我骂我,批评我,给我讲很多的道理。我曾试过跟妈妈顶嘴,妈妈用更严厉的方式来打压我,我不再顶嘴了,但是心里面的这种愤怒,并没有因此消失了,只能把自己身边能够扔的东西给扔掉,来表达我的愤怒,找回掌控感,我是可以为自己做主的。
诚如陆老师所言,要更新方法,不能30岁还用3岁的方法。虽然改变很痛苦,而停留、依赖、固着的格式更痛苦。
瞧!看见了深层原因,再遇到让我生气的事,我就能用积极的方式转化。问问这件事,除了给我带来生气以外,还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自我肯定:
我有个特质,总能把一件事先转化成好玩的事[色],勾起好奇心[色],激发行动力[拳头]。了解自己,有的放矢,运用心理学就变得有意思有趣。
因此,我的生活有了很多的乐趣,情绪也变得多样饱满,我接纳自己每种情绪,那是我智慧贴身的灵魂伙伴,怎么不喜欢?就如同女人每个月过来问候的好朋友(月经),总能不好生招待照顾。[呲牙]
回应自我:
对自己好点,对自己温柔点,对自己体贴点,不委屈不控制情绪,整个人柔和下来,身边人也变得柔和起来,接纳肯定理解我,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压根儿没想过要控制谁,连自己也不想控制。
感想:
我的认知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只愿学习心理学,对世事豁然开朗,我好你好大家好。
以上是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