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改变?

最近只要打开微信公众号,几乎我关注的所有号都至少有一篇文章在聊《欢乐颂》,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樊胜美和安迪两个人身上。

同样是30出头,同样都有问题家庭(樊胜美有一对吸血鬼父母和一对奇葩的兄嫂,安迪则是有一个精神病的母亲),可是为什么一个是独立、理性、能够hold住各种状况的精英,而另外一个却是职场老油条,一心把未来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希望这个男人能够买车买房,帮她搞定家里所有问题。

所有人都在分析为什么樊胜美明明情商智商都双高,为什么和安迪的差距会这么大,甚至有很多人会剧中的她又同情又反感,在她被父母用亲情绑架的时候,恨不得让她马上和家人划清界限;而看到她一再给王柏川压力,要他赶紧买房的时候,又想跟这个姑娘说:快醒醒吧,指望靠一个男人帮你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还是要自己努力才可以呀!

可是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道理,樊胜美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即便她知道不能无限度的容忍家人的无理需求,但是要真正做到,怎么就这么难呢?

为什么她就不能像安迪,果断、独立、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和观点呢?

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安迪虽然有一个精神病的母亲,但是她从小被领养,是在西方式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呀,可以推测,她的养父母一定给了她一个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也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不然她是怎么成长为华尔街精英的呢?

而这样的生活经历,才是安迪独立、理性、强大的最重要原因,但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也让安迪也有巨大的创伤:一开始的她,是拒绝感情和婚姻的,直到后来遇到几个好友、再遇到奇点和小包总,才慢慢打开心扉,变成一个更有人情味儿的人。

而樊胜美,她从小就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一直给她灌输的思想就是: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那你就该回报我们,这种回报就意味着你得无界限的支援这个家庭,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如果你不给,就是不孝,就是不懂知恩图报,当初我们就不该把她养大呀!

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几十年,即便她成年之后,受过教育之后,明白这是不对的,但是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那些话已经变成本能,要改变自己的本能,谈何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樊胜美的父母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把希望寄托在家里唯一有点出息的女儿身上:我们没钱,我们没能力,你哥哥和嫂子也没办法,那只能指望你了。寄希望于别人,这就是樊家人遇到问题的条件反射,潜移默化中,樊胜美也一定会认可这种方式。只是她在这个家里,是被更弱的几个人依靠和指望的那一个,那她怎么办呢?

很简单呀,把解决这一摊子问题的希望交给那个爱自己的人呀。你爱我,那你就要帮我解决所有问题,要买房、买车、要安置好我的父母、最好能够帮我把哥哥嫂嫂的工作和下半辈子解决了、以后我侄儿的工作、媳妇你也要管,你要是不管,你就是不爱我!

这就是樊胜美的逻辑,这个逻辑,并不难懂,但是想要改掉,却很难,因为这意味着和过去的自己决裂,承认自己过去几十年的观点、想法、行为是错的。而人作为一个奇妙的物种,要承认错误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不仅仅是樊胜美,换了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做到。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你看这么多从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一样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关键是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错了,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去划清和家人的界限,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去面对会遇到的各种挑战,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理性去认清自己的不合理观念,是否有足够的行动力去坚持,如果有的话,那樊胜美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经营属于自己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欢乐颂》—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