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壹天壹本书

我为什么要壹天壹本书_第1张图片

八匹马也没拉住,我还是辞职了。

他们好心劝我,觉得我不易,一个放羊娃,有了一份稳定了工作。

即使不念于此,也要想想还有老婆孩子要养,以及几十万的房贷背着。

我执意要走,是因为愈发怀疑生命的虚无,愈发想探究我将会成为谁。

这些不着边际的困惑,不知道是从30岁开始,还是32岁,也有可能是29岁。

或许这就是我宿命:

10年前,我执意丢弃刚刚起色的视频广告业务,决绝地去大学读脱产,也是因为迫切地感受到“未来朦胧”。

虽然也跟现在差不多,还不知道下一步往哪里挪……

上个周六,无意中听到一个词“间隔年”,说的是西方社会很多年轻人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都会专门拿一年时间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好吧,辞职后这段日子,就算“迟到的间隔”,借此找回怀疑一切的自我。

接下来该怎么过?想了三个月,也尝试了70多天:

我的老本行?经历了6年的职业训练,每天从泛滥的信息里扒出自以为是的“金子”,但仍处于精神需求的末端——

信息,最多也就是知识,没有惠及更多人的思想,更没通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前不久,看“老金扯淡”,他说今年开始几乎每天看一本书,到现在他已看了近300本。

他工作比我忙、挣得比我多、读书比我用功、看的还比我仔细,那还有什么好说呐?

很久之前,记得起吴晓波也说,20岁之前读书要一排一排地看,不要限制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纷繁复杂,种类越多越好。

30岁之前就要一列一列地看,找到一个打方向,一门心思地看下去,这样就能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作为没有主见的一代,特别是没有主见的我,一只以来都是活在榜样的阴影里的。

但距离这个时代太过久远的那些榜样,看不见、摸不着,总觉得不踏实,或许这也是我以前为毛总跟榜样差太多的原因吧。

不过这两个活生生的榜样总该有力量的,而我也只是想从数量上追上他们读过的书而已。

没吴晓波早熟,20岁之前就会一排一排地看书;因为太懒,又错过了30岁之前。

现在三十有二,四十岁之前再错过,怀疑与虚无恐怕要伴随终生了。

没有老金那么聪慧,调皮捣蛋的间隙就能把工作干好了,一年还能读近300本书。

我不会调皮捣蛋、也没了工作,总该要读点书了。

想好了,这个间隔年就这么过:

就像我这个公众号的名字一样,除了周末可能要陪女儿,周一到周五壹天壹本书。

每天再把读后感、为什么要读这么书、这本书的经典片段等整理好,分享于此。

不求伴读、不求监督、不求表扬、欢迎交流……

只想让这个“间隔年(半年)”过得结结实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要壹天壹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