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孔子泛论为政
0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某人”。
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施:行也。
有政:“有”是词缀,无实际意义。如有周一代,有清一代,即是整个周代,整个清代。
有人问孔子,您怎么不出仕为政呢?孔子说,《书经》上说,孝啊,只有孝能与兄弟友爱,从而延及于为政治民,这不也是为政吗?若这不是那什么是呢?孔子只讲为政,从政,却没有今天所谓的政治、政治学,政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涉及到上与下,涉及到家国天下,都可以算做为政。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处也,之,位也。居于其位则不能倦怠。
行,为也,之,政事。为政之时能时刻拥有一颗忠心。
130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先之劳之,这四个字比较费解。
孔安国的解释是: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而后劳之。依此说则两个“之”字是指民,但是“导之以德,民信之”这些内容完全是凭空增加出来的,仅仅“先之”二字,无法解读出这么多的意思。大概子路问的是政事,而为政多半是与治民有关,孔子还说过“道之以德”,所以才会附出“导民以德,使民信之”这些内容。
朱熹引用苏氏(苏氏是指苏辙还是指苏轼,学界尚有争议)的观点: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据此观点,则两个“之”字是指为政者自己,先之劳之,即是使之先使之劳的意思。南怀瑾先生亦持此种观点,他还推而广之,为政者不但要先于民,还要先于同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这个意思。
劳,用力甚也。劳之即是让自己勤劳于政事,所以子路“请益”,意思是让老师再多解释两句,孔子说“无倦”,倦,疲也。正是因为为政者要凡事身先士民,勤劳辛苦,如果要坚持做到这两点谈何容易?所以孔子进一步说要“无倦”,即不能心生倦怠,如此才能先之劳之。看来释“之”为己要好过释“之”为民,所以兄弟也赞同后一种观点。
120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被列为言语一科,说明他能言善辩,但也只是能言善辩而已。比如这里他对孔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想刁难一下他的老师,仔细想来,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要说去食,试问那个国家可以去兵?所以说,这段对话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只是从孔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为政者当取信于民。孔子也曾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与“民无信不立”是一个意思。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近者、远者,指民众。春秋时不像今天,各国有国籍管理,民众的流动均受限制,当时的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哪里为政者宽厚爱民,政策有利,民众就倾向于迁往那里。近者因你而喜悦,远者来归附于你,皆是因你为政有方。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知,通智。
莅,音力,临也,来到之意。如今天欢迎上级领导来视察,常贴出“欢迎莅临指导”的标语,莅临就是来到的意思。
这十一个“之”字指的是什么呢?从“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可以推知,莅之是指临民。那前面的及之、守之、得之、失之,当是针对为政治民者而言,其中的“之”也是指士大夫之“位”。其才智虽足以使其居于上位,但若不能守此位以仁,其官位虽得之,必失之。此外还要临民之时庄然郑重,而且,役使民众要符合礼。动之,动民也,即是指役使下民。孔子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这是这个意思。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为邦:即是为政治国的意思。
夏时:即是夏朝的历法。夏商周三代历法不同,夏历的正月和今天农历的正月相同,殷代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二月,周代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一月,而秦朝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月。夏历便于农业生产,易于记忆使用,所以孔子提倡行夏之时。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天文历法在很早时便领先于世界。历法的问题很复杂,兄弟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但是不得要领,所以对此也不敢多言。
辂,音路,大车之名。周辂华丽,饰以金玉,而殷辂俭朴,所以要乘殷之辂。
冕,行礼之时所载的帽子。
韶舞当作韶武。
0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武,乐曲名称,跳舞之时所奏。韶,相传为舜所作,或是歌颂舜时所奏。武,相传为周公作,以称颂武王。成语尽善尽美即出于这一章。二者皆尽美,是以音乐的角度来评判。而韶尽善,武却未尽善,则是指乐曲透出的气象、透出的德行。舜将君位禅让给禹,而武王以武力灭商,二者相差悬殊,所以一尽善而一未尽善。
放,放逐,即是不取的意思。
郑声淫:淫,过也。如关雎乐而不淫,追求快乐而不过度。骄奢淫逸,淫即是欲求过度,富贵不能淫,即使是富贵者,所行所欲也不能过度。过了季节的雨叫淫雨,过度的不合适的乐声即是淫声。今天所说的淫乱、淫荡是淫字的引申含义。那这里的“淫”是指淫乱、淫荡呢还是指音乐过度华美而不合适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国风俗山居谷浴,男女错杂,《诗经·郑风》中的诗也多是淫荡之诗,其所配的郑声也是淫乱之声。因其有伤风化,所以孔子说要放郑声。其实这并非是孔子的本意。各位要注意,孔子说的是“郑声淫”,而不是“郑诗淫”。虽然《诗经·郑风》里有很多诗篇讲的是纯朴原始的男欢女爱,但不是所有郑诗都这样。而且,我们怎么能判断一个乐曲之声是淫荡的还是不淫荡的呢?依据什么标准呢?所以,所谓的“郑声淫”当是指郑国为诗所作的乐声过而不适,不适合在宗庙演奏,不适合教化人民,所以不能取,要放郑声。
颜渊问如何治国,孔子说:历法要用夏历,用车要依殷制,用冕要依周制。用乐则用韶乐和武乐,舍弃郑国的音乐,远离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