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我最早看得前同事的台版,繁体字、竖排版、从右到左,对常年接受简体书排版的我来说,阅读起来有些障碍。此前我仅读过一本繁体书,也是村上春树的,巧了。第一遍我的收益不大,似乎不太记得读到了什么。

又买简体书,还是对书名以及村上的看法好奇。周末的晚上翻书来看,停不下来。

2

村上对小说家的见解,有不少是以职业为前提的,整体看,一些观点套用到其他的职业上也可行。

把写小说作为职业,在准入门槛、职业习惯和长久发展的一些侧面来看,职业和职业之间的相通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是一时兴起和天赋异禀人的产物,是长久可依傍的。简单的说,小说家和面点师在职业要求上没有区别。

3

不同之处还是在细处。比如写小说的方式、小说的原创性,这是职业差别带来的独特性,毋庸置疑,各行各业都有标准,小说家村上的看法书中也都有——这部分对我的启发不少。

在成为小说家之前,读书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除去天赋异禀的种子选手,多数人汲取能量的方式自然是多读多看,至于什么时候能写,怎么样开始写,村上有一些建议,但每个人确实有不同,只能是作为参考。

村上不厌其烦的提到一个词“文体”,还讲过自己的文体是从英译日转化而来。李海鹏也提到过很多次文体,还说中国有自己文体的作家非常少,王小波算一个,王朔也是——也就是大多数作家是没有自己文体的。

事实上对我来说,我都没有办法对文体进行归纳和分辨,好的文体和差的文体、成为文体的标准、成为文体的原因。对我来说,文体的认知也仅从名词解释开始。但大致的,心中对文体还是有个概念,独特的讲话风格和节奏,以及文体很重要。

对我来说,形成文体太远了,之后读书和写文字会对自己提出要求,注意文体。虽然路漫漫。

4

村上有用一两章讲文学奖和他在日本文学界的位置,这部分可以看作是他对奖项和边缘作家的解释,也有不满,同时自傲也在其中。作家解释起来也是多方面夹枪带棒,我解释完了,你也被我捶得差不多了,当做趣闻来看就好。

5

估计不少写小说的人,最初是才思泉涌的结果,灵感随机,那写作本身不定时。灵感爆发和枯竭对应狂喜和难受,是坐过山车,最初的路径大概如此。

村上的观点依然从职业出发,长期从事的职业需要规律性,写作就有定时有定量,培养职业的规律性。这方面师太亦舒和严歌苓的观点都相同,但这说的是成名的小说家,倘若是新进这一行,还有日常工作的人,能够兼顾都是不错了。

成熟的模式应该是这样,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的保持规律性和身体的健康(还是对写作有职业性的认知)。在有条件之后,在完善和培养规律性。

6

村上关于学校的那一章真是出乎我意料,他都脱离学校三四十年了,对学校似乎有着怨气——这怨气不是他在学校时积存下来的,更像是对现下教育制度和方式的不满。

制式教育对他来说是没法接受的,他吐槽那么多,还是希望学校能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不为考试而学习,其中拿他学英语举例。似乎母语掌握的好的作家,在学习其他语言方面也是天赋异禀?语言都是相通的,也是对有天赋的人来说的。

村上在不少的地方都提及,他写小说是棒球被击中的瞬间,他想到自己也能试着写小说。这个决定性的瞬间有神秘的色彩,但其实大家都低估了村上多年以来阅读的积累——可能比我们想的还多。

他提到看英文书籍的例子,当时他是高中生,英文显然蹩脚,他为了有书读,可以囫囵吞枣一本又一本的看书,哪怕是半懂不懂。这其中对书的渴求有多强不言而喻,同时数量上应该也很大,毕竟日语的书籍满足不了他的阅读量。

所以像村上决定写小说的瞬间,一定是在脑中构建了足够的储备,在某一瞬间发出,他又清晰的接收到了这个指令并认为自己能做到,合理的过程是这样。

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指令:成为作家,成为富豪——他是接收到了去践行,是认为能做到,而大多数人接收到了可能会转瞬即忘。

所以不要怪人家吹牛逼,你行你也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