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读书笔记。之前写过一篇,但由于本书比较博大精深,很难整体把握好,所以之前的一篇笔记也写得太肤浅杂乱了。基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动,故决定重写一篇,主要是摘录书中关于反思笔记的内容,并且附上自己是如何利用反思笔记来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过程。写读书笔记其实对自己思维的一种梳理过程,我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更好的改进自己。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1.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世界的?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我们的行为就基于我们的假设上。
其过程是: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2.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能改变你认知(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行为(做事方法)的信息。也就是说,你每天刷的微博,看的新闻和关注的大V的公众号所发布的干货都只是信息。只有当你对这些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后形成的能指导你行动的信息才能叫知识。
3.什么是临界知识?
知识与知识是不同的,有些知识能更加深刻的改变我们的认知,这些知识就是“临界知识”。“通过正确训练,我们能够洞察一些规律;而通过规律的应用我们甚至能预测和控制未来,进而创造惊人的结果”,这就是“临界知识”如此重要的底层逻辑。
芒格认为零碎地知识是无用的,我们必须依赖头脑中的模型组的框架去组织我们的经验(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成甲老师的“临界知识”概念即来源于此,并且认为有些知识虽然不是如此“普世”,并依然会在某专业或更广范围给我们生活以深刻指导,也属于“临界知识”。
4.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所有的决策都基于我们自身地观点和结论,而观点和结论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假设。观点与结论地好坏取决于这些假设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因此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我们地假设,使我们在相对正确的假设条件下(即相对正确的认知下,而认知的加深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只能无限接近完美)更好的解释现象,做出决策,预测未来。认知加深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第二部分:反思为什么能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层次
1.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反思有以下三个好处:
反思能避免跳跃性假设
跳跃性假设是之我们面对问题时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直接进行反应。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过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设。而要避免跳跃性假设,就需要我们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在我们人生的某一阶段,对自己工作生活影响重大的跳跃性假设的数量非常有限,但他们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影响我们判断。而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发现这种跳跃性假设,改进后能极大改善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处理方法。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这样能将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碰到问题时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过去还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2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吗或者他做得更好吗?
3有什么相关的方法能应用到这上面来?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知识是否真的用了用了起来。
在《知道做到》这本书中,提到了我们无法将我们所学用起来的原因有三项:
1知识量过载。我们大脑总是渴求新的刺激,导致每次都是学到新的方法而没消化,最终知识量过载。
2消极性过重,对那些对我们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
3坏习惯—不恰当的学习方式。
而克服这些障碍的方式就是重复,间隔性的重复。仅一句话很难让人产生持久变化,它必须不断被重复,不是不间断反复,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反思之后再重复。
2.反思和总结有什么不同?
思维就像我们的肌肉,也是要不断的锻炼的。只有长期坚持反思我们才能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大多数人容易将总结当成反思,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进行反思训练前我们得区分二者的区别。反思和总结的侧重点不同:反思侧重于对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而总结侧重于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因此反思的顺序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第三部分:运用反思日记来提升自我认知
用反思日记来训练自己的反思是种很好的方法。反思日记主要包括一个概念和两个步骤。
1.一个概念:信息一元化
信息一元化是指可以将所有内容都写在一个地方。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及日程计划表等,能写下的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主要好处有:
1简单易懂,人人都能做到
2更容易坚持
3自由度高,可自行设计
4信息存在同一个地方
5直接记录,参考,不易混淆
6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加工
就好比如果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不管整理得多么认真,也可能想不起到底哪个钱包放着医保卡而哪个又放着驾照。相反,如果只有一个钱包,就算不去整理,把所有的卡片都放在里面,要找医保卡也只需要在里面找就行。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找得到,在这里找不到那就是没有。不会出现想不起来的情况。
2.反思的两个具体步骤:
步骤一:记录
1.如实记录过程
要如实记录结果和过程,即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发生的,而不是事后自以为是的解释“为什么”。
这样的好处有:
如实记录可以产生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如果不如实记录这些细节,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
我们自以为记得住过去的事情,但事实上:时过境迁,我们会根据现在的情况,扭曲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对行为的解读。而且事情隔得越久,我们越容易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动机和想法按照对现在有利的结果进行解读。
可以用心理学的“认知失调”来解读。当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扭曲我们的想法,使之符合我们的认知,从而减少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事实上,我们不仅会扭曲我们的想法,甚至我们的记忆也是不靠谱,很多时候我们会脑补许多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个好处: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次的规律。
我们常常没法从生活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视界”。视界是指我们能过通过经验学习的视野界线。如果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结果之间间隔得太长,我们就很难从中学习。
生活中太多的事情其因果关系在时空上并不紧密联系,甚至相去甚远,这样的规律对我们的经验处理系统来说太复杂,超出学习视界。所以如实记录的时间够长,就能让不那么清晰的线索逐渐清晰;也只能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
2.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比记录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记录当时自己的情绪、外部环境和思考过程。
因为任何一件事的发展,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累加作用。我们当时思考不周全,除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以外,可能和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周边环境的压力,都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复盘当时自己的决策,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因此要记录我们当时的情绪和外部环境。
除了记录这些影响因素外,还要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当时思考时,我会考虑这件事的目标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那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没有遗漏的?
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了变化,结构可能会不一样?
4最后的结果和我最初的预期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联想、启发、归纳和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种通过书写记录、调用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几率帮助学习快速提升送的关键。
步骤二:定期回顾
1.为什么要定期回顾?
回顾是联结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过往看似平淡的日子,因为时间的力量,因为空间的变化,因为心境的改变,因为自己的成长,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就会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回过头重新面对过去的做法,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记者,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生活都是由一个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的。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产生价值;而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敌人的,时间过去的越久会越被动。但是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压力和困难,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做出决定。
越复杂的问题,越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比如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遵循这些简单的原则做决定,虽然看起来会让当时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这些答案的影响确实在与时间做朋友。
2.如何定期回顾?
结合周计划或者月度计划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
问自己:
1本周或者本月的目标和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3跨领域经验的类比和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和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雷士?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加深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避免不考虑条件的乱用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未来要坚决避免?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此外,在月度回顾中,还要做一件工作: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和新问题汇总起来。原因是原始的记录难以高效的管理(依据二八定律)。
第四部分:如何运用反思日记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阅读过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的书籍,对“刻意练习”或者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等概念有了基本理解,甚至某些部分我曾相当认真地做过笔记,可效果并不理想。看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改变是对知识这一基本概念有了根本不同的理解——只有对个人行为或认知产生影响“知识”才能叫知识,以前很多自认为是知识的东西其实只是信息而已。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与自己产生联系,并以此指导自己去解释事实,做出决策和预测未来。反思日记本书提出的绝佳的方法和工具。
反思日记一开始容易写成流水账,不过开始不要苛求自己,此时养成记录的习惯才是此阶段的最重要的目的。反思日记和总结笔记不同,反思重点在于对事件原因的探讨,而总结偏向于对事件的结果总结。因此在记录时除了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时间及结果外,还会记录下发生的详细过程和当时思维活动。同时我也结合以前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所以本子上不仅有反思日记,还有想读的书的列表、读书笔记、日常计划表和偶尔的思维火花等几乎所有能记录的内容。我认定这样个道理——要找东西就在这里面找,没找到就一定没有。
1.方法是如何想到的?
通过分析反思笔记及对其他书籍的阅读,我忽然意识到用反思笔记培养行为习惯是个很好的方法。在查阅《富兰克林自传》和古川武士的《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后,决定先从养成一个小的行为习惯开始,毕竟人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很难一下子改变。
2.具体如何培养早起的习惯?
我决定第一个要培养的行为习惯是早起。为了培养早起的习惯,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作一张早起打卡表格,黏在床头醒目的地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看一下时间,如果起床时间早于6:30,就在打卡表格相应的日期下打勾,晚于6:30则打叉。二是洗漱完毕之后开始写反思日记,第一项内容就是对早起的反思,格式如下:
今天起于8:41。没能早起的原因是:
1晚上玩手机到0:40,缺乏必要的睡眠时间;
2错过闹铃时间后醒于7:10,当时想着反正不可能达到目标了,干脆再睡会儿,直到肚子饿了才起来吃饭。
反思及对策:
3睡眠时间偏少是由于睡前玩手机,对策是不带手机上床;
4本来醒于7:10,可由于懒惰变成8:41起床,以后即使错过6:10也要醒了就起,毕竟7:10起好于8:41。
除了最开始的一周效果不太理想,有赖床的情况出现外,从第二周开始基本没有起不来的情况。即使偶尔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看着打卡表格上大片的勾,我心里会有莫名的满足感,同时表格也给我提供更多的动力去更好执行这项习惯。
2.在巩固早起习惯的同时,如何培养其他习惯?
当早起的习惯基本稳定后,我又开始培养每天分析消费记录的习惯(一直以来都有记账的习惯,所以不是培养记账习惯),主要是分析前一天的非理性消费情况。我重新制做了张打卡表格,主要是将早起和消费分析列在同一日期下的不同行。但此刻我关注的重点改为非理性消费一栏(每次重点监控一个习惯的养成)。过不了多久就少有出现非理性消费的情况,即使出现也在我的预算范围内。
再两项习惯都很好的培养成功后,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养成不浪费时间的习惯。
先从书中借鉴别人的方法,然后改造成自己能够详细执行的的策略,并在执行过程中再进行调整。在又一次阅读了一遍《富兰克林自传》、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及《微时间管理术》(买kindle后送的免费电子书)等可能和我养成的习惯有关的书籍后,我创造了一种名为“微时间管理—时间账本记录术”的方法。核心是每天利用用事件列表、日程表和时间账簿三张表格,计划和监控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执行步骤。由于这个方法才刚刚开始执行,具体的效果还很难说,因此在这儿也不详细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