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其实这不算是一本书,里面讲的都是刘未鹏(作者)对自己的所学所思进行的过程记录和思考,以及总结的一些实际的收获。
如何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感兴趣的事情? 以及做成一件事情到底有多难?
第一: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8年,尽管这件事情频率很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成就。一件事情只要足够的坚持,坚持就会变成习惯,原本费力的事情也会变成家常便饭!
这本书都是他8年博客文章中整理的出来的, 知道了么!人家把写博客这件事情坚持写了8年
他自己虽然认为也没有什么坚持的,偶尔一周才写一篇,但是时间的积累让他足够优秀啦!
现在我看到他的成绩真是佩服的不得了。 但回头想想,这些难道自己不能做到吗?
第二:熟练了自然就感兴趣了!
今天看到人家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回忆,看到人家在大学四年里的学习与奋斗,自己真的感到无地自容,想想自己大学是如何过来的,也就对现在自己取得的成果感到没有那么落差了,毕竟人家在大学珍惜时间的时候,我还在犹豫不觉呢!甚至觉得自己考研也是有点奇怪,没有理解真正要读研究生的意义!
人家大学英语也不好,但是还是硬着头皮翻译了国外的书籍(因为自己感兴趣的编程)
人家大学也没有学到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全靠自学也能 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在看看自己对广告不感兴趣,其实你是对什么都不敢兴趣,这也难怪自己真的成不了一点成就,因为从来自己就没有真正的深入的了解过一个方面,哪怕是自己的本专业的(广告学),其实那句话真的对了,不是因为感兴趣而有成就,而是因为深入了解,得心应手了才感兴趣的。所有不熟悉,所有的打击都会浇灭你的兴趣!唯独你真的在这个方面熟练了,你才能真正的热爱它! 就这样!
第三:现在看看人家博客的文章,再看看这自己写的东西真的没法看啊!基本上都是一些无用的输出,自己看书没系统性,没有针对性的总结。更是大量的浪费了时间还没有好好的注意到自己为省会浪费这些时间,反思自己过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其过程作用,自己又太过放纵自己的行为,没有约束力!
什么才是思考,如何开始有价值的思考?
这几天感觉到有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一段时间脑袋里必须要有那么一个问题,时时刻刻输入都是为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闲下来时间也能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甚至像作者说的 进入一种沉浸去的感觉。
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总认为自己没有思考,其实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比如作者写的博客其实就是对学习,记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思考!
这或许才是问题的根本,提出问题然后才有思考的点,才有学习看书的需求,才能形成思维框架,才有利用暗时间的可能!
那问题到这里就变成了,现在你提出的问题呢?
就文案来说:如何才能写出有策略性的文案? 策略性是什么?说服力呢?有哪些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支持着前沿的某些观点,然后他的在实际中的运用案例有哪些呢?等等!
所以 你现在要做的 一个方面是要技术一些相关的心理学,脑科学等的前沿理论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你要看大量的广告案例,然后看看他们的创意点,说服点有哪些等等! 能不能想更好的呢?
看到了一个叫啐啐念的概念,就是写作记录的时候写的很多的碎碎念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思考后又价值的东西!
那什么叫有价值的东西呢?
这可能还是要回到前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结合自己的输出和思考然后写出来的东西吧! 而不是随着性子写! (比如现在写的东西算是吗?) 其实这里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写的这个东西有没有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啊! 如果是的话,那这个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了!
如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挖掘潜在的知识?
在《为什么要写博客》当中作者讲到一个观点: 你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十有八九是你也没有完全理解那件事情!
具体而言,虽然你可能知道这件事的结论和观点,但当你要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的时候,对于中间的逻辑推理,潜藏在自己大脑里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概念 你是没有意识到的!
如果你要向一个没有背景知识的人讲明白,其实你就必须思考 到底有哪些基本潜藏的概念理论在支撑做自己的观点,你要吧隐藏在大脑背后的知识全部拉上台前来,去构建一个自洽的逻辑推理和知识体系!
一旦你把这些隐藏的知识拉到台前你就有了开始反思的可能,不只是结论——还需要观点的前提,推理逻辑过程!
关于阅读
今天读的部分是关于作者对读书的一些看法,和以前读到的很多的牛人一样,基本都是读书“快”类型的!
也都是围绕主题来读书的,一段时间内看同一类型的书,一本书按照知识章节来看,来回跳着看,目的是几本书可以同时看考形成对这个小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根据问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所有围绕主题的我们可以利用一切的信息补充!
如何更好的记住你即将学到的东西?
带着疑问去学习!
在学习知识之前,你对知识的疑惑越大,之前的思考越多,你获得解答后就越印象深刻。所以这里告诉我们知识要主动获取的,主动获取的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知识!
是不是有可能对一类书 有自己的解读步骤? 为什么要有基本的处理模式?因为现代人写出太自嗨,大量的写了很多的废话!
那模式有哪些呢?
这个要自己去总结: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
问题是什么?
解决的方案是什么?
例子是什么?
如何解释一个现象的如《黑天鹅》
现象是什么?
解释是什么?
支撑的理由是什么?
例子是什么?
关于一个知识系统的,如何开始选择输入?
最很重要就是抓住那些不变的知识,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技术层面的知识更新的很快,但那些核心不变的知识确实基本不变的!
哪些是底层的知识呢?
比如在语言学习上:英语就是一个基本的知识!这是一种基础的工具!
比如在营销上:信息传播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 过程研究就是基本的知识,还有关于人脑的信息处理等等
比如在文案上:行业的案例就是必须的!
还有通用的:比如决策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所以这里关于人类如何做决策的相关的书和论文 ,关于人类如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研究,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等等)
个人决策判断
认知偏差的问题!(目前无感)
实际上 这些作者都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大脑在收到先天认知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经验,比如看脸那张,原本和平面图的那张一样,改变打光的方向后,应该我们看到的也会由凸变成凹的,但是我们大脑的先天对脸的认知是凸的,所有当面对已有认知的时候,现有的改变光影假设不堪一击!——对应的到心理学上就是人的偏见!
比如作者给出的下面这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前些日子刚结完婚,这里有一个故事。他本身并不富裕,因此呢,就跟媳妇商量,咱能不能一切从简,什么三金,(就是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也就都免了吧,媳妇说这是家里规矩,不能同意,这边老丈人当然就更不同意了,非逼着我这穷哥们买三金,给一万元礼钱。
最后,没办法,我这朋友东挪西借把东西弄齐了,婚礼上,老丈人也给新郎一个红包,可我这哥们却始终憋着一股气,接过来之后终于没按耐住,爆发了,你猜怎么?他把红包给撕了扔地上,后来大家就劝他别这样,结婚呢,好不容易安抚下来,有人就说,你把彩礼捡起来吧,看看到底给你多少钱,结果他捡起来一看,是一张存折,上面显示有十万元存款。
原来老丈人并不是想要从男方家捞什么钱,只不过就是认为按照自家风俗这些时必须的,否则女儿嫁的太不风光了。仅此而已。
故事中的这位朋友又是怎么推断的呢?他所得到的信息仅仅是他的丈人坚持要他给礼钱,他并没有得到关于丈人这么做的意图的信息。丈人的意图只是他自己的推断,他对丈人意图的推断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唯一的可能性。然而他仍然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自己推断的过分信任的陷阱,一旦脆弱的自尊被触发,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情绪化的、自动化的行为(仿佛汽车挂上了自动挡)。
上面这些 还只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有偏见,偏见确确实实的存在!但却没有给出实实在在的方法来减少避免偏见的产生,(这可是我们日常做决策和判断的最大敌人) 所以后期会在这方面收集知识(即如何减少偏见对个人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关于控制:到底人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然而除了这些极端情况之外,普通人也常常受到困扰——明知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法去做。仔细想想这简直是一句类似悖论的话:既然你的大脑认可某种做法是正确的,而同样又是你的大脑主管你的行为,那为什么偏偏你没法执行呢?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所以我们常常哀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认识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决策过程到底谁在控制我的行为呢?
由于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层结构的“新皮质”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 《Synaptic Self》
对自己大脑的基本认识:现代科学已经看到人类的大脑是由三个模块构成:最原始的蜥蜴脑,哺乳动物的大脑,以及现代进化形成的褶皱的大脑皮层回路。
所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种大脑
一是:原始的生存大脑:比如刺激反应,情绪控制等等
二是:高级认知大脑,比如通过大脑皮层的高级决策
在心理学中常常说人体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远古时代的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经常在做决策时这两个我会不断的发生冲突。
比如:到底是现在吃美食还是减肥呢?,到底是今天获得100美元还是1个月后获得200美元呢?
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两个大脑发生冲突时,往往那个原始的大脑获胜! (你明知正确该做的事情,但就是没去做,知道了很多正确的道理还是没能去行动!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
对应的我们做决策时:就会有两种路径
一种偏向是:情绪主导决策型,比如人们经常在找工作时说:听从内心的的声音,其实就是根据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来找自己的工作!
一种偏向是理性主导型,比如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离职决策!这项工作虽然现在有个不错的收入,但对于发展未来发展并不是好的选择!
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些实际针对大脑偏好的利用!
比如:利用自己的情绪来督促自己行动!比如在一个你最在乎的女生面前承诺自己一年内一定要学好英语!再比如在熟悉的群里的读书、健身打卡等等 (这点会在下一本分享的书中完完全全的讲透——《蜥蜴脑》)
利用奖励机制来促使自己不断行动,比如:通过记录自己的成长并回顾成长来让大脑产生进步,希望好的方向发展的感觉来产生持续的行动! (大脑喜欢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看看你更倾向于忘记痛苦吧哈哈!)
最后一个建议:大脑也是用进废退的,(比如常说盲人听觉更灵敏,在大脑神经回路上就是不断的使用听觉导致听觉神经的面积越来越大,甚至侵占了视觉神经!)是可以的通过理性思考来锻炼自己的大脑实力的!直到自己做决策时真正的能够用理性来压倒那个原始的大脑!
理智与情感
先证明大脑具有利于自己的合理解释的偏好!基于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做出的决策!
也就说: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这里自己维护的理由有时候并不能真的说服自己)
我们的所给出的理由,往往都是理性大脑屈服于情绪大脑给出的产物,而 真正的理由有时候往往隐藏在意识触及不到的地方,由我们的情绪大脑所掌控,当它引导我们的情绪大脑作出决定之后,才发个红头文件通知我们的理性大脑,我们的理性大脑于是便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实验中描述的那样,迅速而果断地给出各种听上去很合理的解释,让我们的决定和行为看上去无懈可击。
举个例子:《How We Know What Isn’t So》里面则提到另一则非常有趣的有关裂脑人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能力主要在左脑。对于裂脑人,我们将两幅不同的图画分别呈现给裂脑人的左脑和右脑,呈现给左脑的图画上面是一只鸡爪,而呈现给右脑的则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牧场。这之后,让他从一堆图片中寻找能跟他看到的图片相匹配的图片。结果非常耐人寻味:裂脑人的左手(右脑控制)会去选择一把铁锹(铁锹铲除牧场上的白雪),而其右手(左脑控制)则会去选择一只小鸡(小鸡和鸡爪配对)。两个脑半球分别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选择了最匹配的图片。然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实验者询问被试为什么选择这两幅图片的时候。裂脑人会说:“哦,很简单啊,小鸡有鸡爪,而铁锹用来铲鸡屎”。
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个实验所揭示的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铁锹之所以被选择,其实际的原因是为了和雪场匹配——铲雪。然而,铁锹和雪场的这个联系仅仅只有右脑清楚,而右脑是没有语言能力的。语言能力在左脑。当被试被要求对他的选择用语言进行解释的时候,是左脑的Broca区域在说话,而左脑没法和右脑沟通,所以不知道铁锹实际是用来铲雪的,但是,左脑仍然还是不假思索的给出了解释,而且病人真心相信这个解释“很显然”,“很简单”。可见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立即的,看上去合理的解释。
如何克服潜在认知偏见:
意识到大脑的决策解释过程,对自己行为作出解释可能是你的原始情绪大脑作出的,而这些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的你了,对现代的你来说是一种极其愚蠢的决定,而情绪大脑又不希望自己是愚蠢的,而另一方面,认识到以上这些知识,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情绪上感到聪明和愉悦。于是我们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利用情绪大脑本身的动力来推动了它本身。
“棉花糖实验”(自己百度一下啊!)其目的是建立儿童在延迟满足方面的自我约束力与日后取得个人成就之间的联系。结果是:那些能够抵制棉花糖的孩子最终取得成就也相对更大,
但更为深入的解释是:那些成功抵制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其实在实验中用用各种方法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得自己的电脑被占满,从而从当前的诱惑中解放出来!
同样,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可以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缺陷,然后通过认识的先天的方法来克服缺陷!
专注力的问题
同样是一天的时间,但人和人的时间其实不是相等的!
文章认为这个时代不缺时间,缺乏的就是注意力(尤其是在大学时代)
专注力为什么会对学习效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一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
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有过连续几天乃至一周或更长时间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人想必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这个思考的期间,有时候虽然表层意识因为种种原因不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比如睡觉,比如被其它事情中断),但潜意识层面仍然保留着其“惯性”,也就是说,潜意识层面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从而虽然表层意识被其它事情占据,但潜意识仍然将时间无形中利用起来了。这种无形中的时间利用日积月累可以产生宏大的效应。关于后一点,著名的例子有我们熟知的那个睡觉中想出苯的化学分子式的老大。
如何获得专注力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培养你的思维体力,是成为非凡专家的一个必要条件。除了培养专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充分条件来实现专注力,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真正的效率源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追求,这时候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2018年-03-20 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