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的人生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苏轼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突然下起了大雨,因为苏轼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都觉得很狼狈。雨过天晴,苏轼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然后又在山上遇见了大雨,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上午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如一边吟啸着,一边慢慢地走,管那么多干什么。我手拄竹杖,踏着芒鞋就能比马轻快,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还真有点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不管是风是雨,还是晴,都不重要了。

    苏轼这首词,也算是遭遇之后写下来的词,但是同样是遭遇,有些词人可能会感慨万分,比如说,由看到月亮的光,就会引发思乡之情,看到花瓣落下,就会觉得时光流逝。写的都会很悲伤,很会让人引起感动。

    如果回头看看苏轼这首词,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开始“穿林打叶”让人感到雨大,一定会把诗人浑身淋湿,但是“莫听”又让人觉得这雨也不算啥。于是又引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立马又让人觉得是人面对大雨是一点也不畏惧。因此“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更进一步,由外界转化到了自己人生的态度,这种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让人觉得释怀。

    下部分立马又写了雨后的情景,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人引起注意:自然界的风雨不足挂齿,那么在仕途中,又害怕什么呢?“风雨”一词儿,又代表了自然界的风雨,也是让苏轼流放的那些宦官。

    那么,人生的快乐与悲伤,不取决于“自然界”的阴晴,而是取决于你的心情。放下心来,即使心里有诸多不愉快,也已经过去了,不足以让我们挂齿。

    心豁达,世界也会更广阔。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