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过得特别低谷,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被领导穿了小鞋,回到家里还时不时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跟我妈较劲。
有一天晚上,为了要不要给孩子喂饭的问题,我妈跟我冒火了,她端着一锅稀饭,非要在晚上8点多给喊饿的孩子加餐,问题是前两个小时孩子亲口说自己饱得就快吐了。
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我自以为的),我当然没有争得过我妈。
于是,我悲愤交加的夺门而出,跑到大街上游荡了一夜。
我在马路上翻出电话薄,挨个查了一遍名字,想找个人聊聊。
翻出来十几个人,打过去,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再不然关机了,或者正在忙着加班开会。
后来,有个距离一千多公里的童鞋接听了电话,听我絮絮叨叨的吐了十来分钟的槽,然后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我那段时间的人生状态,她说:歇斯底里。
后来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跟我聊天,回忆说:你知道吗?那段时间你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感觉随时随地会疯掉,幸好,我还没有放弃你。
老实说,我还真不太喜欢“放弃”这个词,分分钟有种在教堂里对着神父的即视感。
有段时间,微信特别特别特别火爆的替代了电话,大概是因为方便又省钱的原因,好多我宁可延时的语音,也不愿意及时的通话。
然后,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发足五、六十秒的语音给我,听得特别特别累。
她讲完这句,我也觉得累了,语尽。
后来我提到我的看法,说,五、六十秒也不过是一分钟时间,如果一分钟听起来也累,那拆解成五、六个十秒就不累吗?
她说:主要是你讲得特别散,特别跳,还没有逻辑,我很容易就被你说晕了。
我说对不起,我一惯是跳着讲话的,如果你不能适应,我只好抱歉了。
她说:跳跃思维是一回事,语音太长又是一回事。
果然是快节奏时代。我突然有一点明白:说话应该惜字如金,捡重点。
她在大城市打拼,跳槽捞金创业相亲,一分钟恨不能掰成两分钟。我妈至今对那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清晨八点在天桥上小跑着奔向中巴站的上班一族。
但是,我更喜欢无主题无目的的坐在一起,随便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或者就着夜色吹吹风,扯扯野棉花(乱七八槽的杂事)。
后来我发现,跟我年龄相仿的人,往往大多没有这个耐心和闲心。
倒是比我大很多,或者小很多的人,愿意奉陪。
没生孩子之前,我的生活特别不规律,因为码字,所以夜里一两点入睡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已经快转点了,突然QQ上跳出来一个头像跟我聊天。
有时候是工作不顺,有时候是感情不顺,还有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不顺,就是突然觉得不开心。
差不多每次我都会停下手里的事,特别耐心的陪聊。
而且,几乎都是聊到对方说:我困了,先睡,你也早点休息吧。
我才收工。
这份不计较时间早晚,不眠不休的陪聊精神,很多次把我自己感动了。
但是,被陪的人未必就能记得。
后来有一个被我陪聊过的人,在我给她打求助电话的时候说:你捡重点,我马上就要午休。
我对她说过的话,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句:别人帮你是情份,不帮是本份,没有谁欠你的,你也没有想像中那么招人喜欢。
这句话,我深感有理。
所以,后来,有一次她给我婉转的提建议说:你能不能别那么高调。
我说:你不会一条条点开我的每一条状态仔细研究,就不会认定我有多高调。
如果你再干脆一点,屏蔽我,那我从此就是低调的模样。
就好像圈子里很多做微商的,一次刷屏十几条,如果你觉得费流量,直接屏蔽是最好的办法。
你不可能去劝人家别做微商。
他是个微商,可他没逼着你买他的产品啊。
所以,我欢迎大家直接屏蔽我,但是,我不想被贴上臆想的标签。
拜托,朋友圈顶多算是个KTV包间的秀场,别以为从一个小窗口就能窥见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好吗?别说分组的功能有多好用,就算没有分组,发什么不发什么,都在手指上脑子里控制着,不是你想看就能看。
所以现在,手机里下载微信已经好几年,早就不像当初那么热衷点赞的数量了。
一百个赞也不能让我的幸福指数提高0.1分,所以,别高估你的评论和态度,那真的和别人无关。
以前看见有人在评论区吵架,觉得很有看戏的噱头,现在看见有人在评论区无休止交流,会考虑要不要取关。
这几年,集赞换奖品的活动越来越多,我对自己号召力的信心却越来越小。昨天有个朋友让我帮忙出谋划策的做点原创,我说:人气多了又怎样?以前觉得重要,现在觉得也就那样。
看过很多峰回路转,起伏跌荡,见过很多野径和吊桥,农夫和大腕,尊一声老师,或者叫一声先生,也不过是一转身,茶就凉。
就算你真的会走遍一个人走过的路,看遍一个人经历过的地方,触碰过一个人曾经留下痕迹的过往,那又怎样,没有人可以永远陪在另一个人身旁。
我当然笃信:一个人过得怎样,和其他人根本不相干。
有一些路,注定是一个人走的,有一些事,注定是一个人回想,有一些感触,你永远没办法表达得那么客观。
所以,别再说“你若懂我,那有多好”,我根本不信那是莫言讲的。
否则,他干嘛要写“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其实,连责怪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人与人,本就无甚相干,何必要把“懂你”作为实现不了的理想。
�������2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