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吴哥窟,其实我是有些轻蔑。
因为我们有紫禁城。
第一次听说吴哥之美,我心里有些木然。
因为我多少了解一些印度教,也知道吴哥窟有佛教背景,但始终不觉得凡世俗人能够说出佛学之韵。
但,
我错了。
因为高棉的微笑。
吴哥窟所在的国家,历史上最早被称为扶南国,现在中文称为柬埔寨,英文Cambodia。
公元一世纪,也就是相当于距今一千零一十八年前,扶南正式建国,并与当时的东汉之间往来密切。
距今七百二十三年前,三国东吴的周达观到了吴哥窟,即当时所说的真腊国,记录了一年真腊的盛世国情并返回。
距今五百八十七年前,吴哥窟因为被当时的泰国人侵略屠杀形成大瘟疫,视为不详之地而被遗弃荒废。
距今一百五十八年前,吴哥窟被法国人重新发现。
在我面前缓缓打开的是一个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明古国历史。
先稍微过下建造过程。
我将吴哥遗迹的建造简单分成三个我认为的标志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Yasovarman 一世,即耶输跋摩一世,建造巴肯寺,Phnom bakheng, 是高棉王朝建立的第一个寺庙,也被称为“第一次吴哥”。建在山顶,体现了当时人对山的崇拜,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33塔代表了须弥山的33位神灵,108小塔代表了四个月相的108天.
第二个阶段是Jayavarman五世,即阇耶跋摩五世,建造女王宫和塔高寺,女王宫,(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形象精美,衣姿灵动,是绝美的浮雕艺术殿堂。
第三个阶段是Suryavarman二世,建造了吴哥窟(Angkor Wat),吴哥窟原始名字是Varh Vishinulok, 意思是“毗湿奴的神殿”,但其实里面有印度教的梵天,也就是佛教的帝释天,还有湿奴婆,不仅仅是毗湿奴,中国的佛经里称之为“桑香佛舍”, 另外还建造了奔密列(Beng mealea,即“荷花池”之意)
哎,等一下,怎么能少了最后的但是却是最重要的阇耶跋摩七世? 而且还是著名的王中之王?他才是真正兴建吴哥王城,圣剑寺以及塔布隆寺的人,持有高棉微笑的神秘男人,更是涤荡南疆,建立吴哥最后荣光与辉煌的中兴之主。
好了,历史小结介绍完毕,需要看看宗教背景。但首先,迫不及待的我要说说最出名的那个地方。
打开视频,翻开书本,都会有人告诉你说吴哥窟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日出日落,而我看着那日出日落的图片,品位着看到的历史,瞬间有坐在倒映着寺庙尖顶及轮廓的水池边上的感觉,眼前看着日光的丝线一点点一点点的抛出到水面,随着天空上方朝霞的逐步散开,红日轰然而起,正正的衬托着五座佛塔的宏大庄严,仿佛你已经穿越百年,正在须弥山前朝拜诵经,又仿佛你在千年前访问佛台,跪拜于佛祖前忏悔,祈福还愿,周边千百佛陀民众齐声咏唱,水池中红莲花盛开,朵朵水纹涟漪泛开,怎一片肃穆景象。
而日落的景色,远处的云朵披下彩妆,天空云朵交替,在水池边上的佛塔连替交接,上下对称,有如天地交接一般,是有佛钟敲起么?必然有的,不然何来这安静祥和的心思缠绕,佛光荡漾,余味仍自。看了蒋勋的视频,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这日落尽头必是黑暗,但光明总是从黑暗中产生,因此轮回往复,这便是那印度教的教义,梵天从毗湿奴的肚脐中生出,创造万物,他醒过来天地万物便是圣灵,他睡过去便是万物摧毁不可延续。这又好像是中国儒家大师苏轼所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天下同道,殊途同归。
吴哥窟的风格浮雕背景基本上是继承了印度教的教义而来,所以要看吴哥窟,要先读下印度教的神话,教义,这样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吴哥窟的含义。
印度教是三大主神,梵天,Brahma 创造者,毗湿奴 Vishnu,维护者,湿婆Mahesh 毁灭者,属于多神教,而且是从婆罗门传来的,多神教意味着他们不是唯一的主神信仰,而是体现了古代印度对于人性自然社会的多样性理解,他们认为世事万物是多样的,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坏的,最美的也可以是最邪恶的,从他们的神话传说罗摩衍耶以及摩柯婆罗多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内容。前者是讲述罗摩与罗刹魔王罗波那因为妻子悉多被魔王拐走而发生的的神话战争故事,里面也有猴王哈努曼,这也是影响到中国西游记故事的神话。后者是英雄史诗般的皇家两族互相争斗致死的故事,其中兄弟相残的描述是如此血腥而无法让人接受,就像王子所言,第二天要上战场了,对手是自己的哥哥,弟弟,叔伯,这样做是对的么,又如何下的了手,这些故事传说基本上组成了印度教的主线。
印度教的教义简单讲是告诫人们,要依从正法,恪守道德,维护应该有的仁慈行为,不能制止恶行的时候,就要约束它的极端破坏力。
现在结合印度教教义,再来看吴哥遗迹,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不仅仅只是说它是宏伟的壮观的佛教建筑,更可以深刻体会当时的建造者们所怀有的众生平等,无情无性,笑言苦乐以及因施果报的思想。
当然吴哥窟不仅仅是宗教这一层含义,从统治角度,吴哥是当时东南亚地区绝无仅有的大建筑群,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国王与神权高度统一的理念,特别是巴戎寺,这里暂时跳过吴哥窟先说巴戎寺,寺中48座宝塔蔚然屹立,每座塔上,阇耶跋摩七世的四面微笑随着光线,角度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神态,给人以高深莫测的体验。更给予所有的朝拜者以我王即神灵,神灵即我王的匐起仰止步之冲动,这应该也是当时建造的重要意义所在之一。从我的个人倾向看,从巴戎寺的神秘度来看,我更倾向于对巴戎寺的拜访,我确信对巴戎寺的访问一定不虚此行。
再从建筑角度来看吴哥窟,整个吴哥窟分成众多的寺庙建筑,其中最光芒四射的就是小吴哥,小吴哥在于暹粒以北6公里,长1.5公里,宽1.3公里,这是国王的陵墓,由正西像正东的长堤,象征着面向西方极乐世界,分成三个递进的阶层,代表着须弥山,五座宝塔台阶陡峭,以前必须手脚并用爬上去,代表着天堂路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困苦,现在看是有台阶扶手的,据说是因为以前有位法国人的妻子因为失足摔死,那个法国人悲痛不已捐资修建的,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扶梯。
寺庙都是以整块的石头严丝合缝的叠搭而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叠搭,每一块石头之间,都是紧紧贴合,无一丝缝隙,也没有其他的材料用于黏合,只是靠石头表面形状的规整还有重量来完成建筑的整体塑造,而且历经上百年始终没有变化,这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建筑技艺,是非常出类拔萃的工艺水平。特别是回廊还有大门,回廊上不仅仅是石块,石块上还有细密净雅的雕刻,大门之上用整个大石来搭建形成一个完整的坚固的门,更表现出当时工匠们对于建筑方面的理解力。
还有一些是用的红砂岩造的砖块建起的寺庙,经历日月洗涤,更加散发出时光侵袭留下的斑驳痕迹,只是因为红砂岩的特性,很多都已经损毁掉了。吴哥的每一座寺庙都是严格印度教教义,通过象征性的宇宙结构设计是想,按照中心向四方拓开的,内城,外城,长廊,藏经阁,门禁,所有佛塔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完成,单独的石块重达8吨以上,佛塔及寺庙比例匀称,设计简单但不失沉稳庄重,在建筑史上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位。
吴哥的建筑不仅仅要从表面上看,更要从时间以及空间上看,怎么说呢,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你去访问每一座寺庙,看到的,听到的很可能都是不同的体悟,就像我前面说到的吴哥五塔水印,日出和日落感受截然不同,而你在这样的时段访问巴戎寺,看到的每一张脸也都会给你不一样的收获。另一方面,你在访问回廊上的浮雕时会发现,有的浮雕在某个时刻是可以看到的,而有的时刻则完全消失不见在纯黑无迹的阴影里,这是光影的设计,此外,寺庙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林立各处,体现了法度须弥山的至高无上,而周围护城河的大量留白,又传达出了佛法恢弘的主旨,以及吴哥工匠通过建筑来展现佛学的重要思考。
吴哥窟是通过建筑形式来反照佛学精意的圣地。
突然冒出一个古怪念头,如果我是这里的一尊雕塑,我愿意做什么,或许是一尊门前的石狮?宣扬下佛教的威严不可侵?来,你自己也挑一下雕像!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吴哥窟的艺术水平,从前面我们知道吴哥窟是反映印度教信仰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小吴哥,巴戎寺以及女王宫等等寺庙中看到大量的浮雕,小吴哥的第一层回廊布满了精美的浮雕,然后是长长的引道,带你继续向须弥山进发,再接着是第二层的回廊,回廊中的仙女雕塑,裙边飘动,头饰华丽,包括柱子的底部都有佛像雕塑,上面都是印度教的神话传说故事,整整800米的浮雕,甚是壮观。
巴戎寺里的浮雕更是齐备,但是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没有描绘神话或者王权至上,而是更多的将民间的生活栩栩如生的通过浮雕表现出来,这在蒋勋的讲座里第18集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我体悟到的是,那个国王,那个建立了最后无与伦比王权的国王,在他建立这座寺庙的时候,是否心目中只是对臣民的无尽怜悯以及对过往的不断追忆,因此才命令工匠们去雕刻人民的生活而并不是他,从而使得寺里浮雕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痕迹?
而女王宫更不用说了,寺庙是主色砂岩搭建,浮雕精致的无以复加,看着图片上那些雕刻,我不禁心思浮动,这都是得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做出来的吧,不然何以如此精致美好,但是雕刻本身是个气力的功夫,究竟高棉人当初是怎么一个雕刻的场景呢?这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而且我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恍然领悟,这个和埃及金字塔的图案以及排列方式有很大相似处啊。
有机会去的话,一定要认真看看每一幅浮雕再走。
观看过程中我找到了一段视频,是从空中角度俯视吴哥窟,最先进入双眼的是那无尽的寺庙废墟,旋转停绕间可以看到星罗棋布四处散落的石块,
配合音乐,逐次折射出了吴哥窟历史的苍茫厚重,特别是满场青灰色不等的石雕群罗列盘绕,几几催人生出无限对高棉古人的遐想,更让人顿有与世隔绝恍若进入另类世界的满心惊诧与并对固有思维产生了巨大的撞击。似乎这吴哥窟并非来自地球,而更应该是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异族大人物创造出来的。
蒋勋的视频我从一开始懵懂无知到逐渐深入理解,再到整体的了解了他的思想轮廓以及所介绍的吴哥窟的神秘,慢慢的一幅图画形成了,但反而印象最深的是他一开始说的话,其他的细节重新变得模糊不清,他所说的,当他头一次看到高棉的微笑时,他仿佛是被召唤了,面向阇耶跋摩七世的微笑,一再而再的静坐沉默着,这,是感动,也是感叹。
再来细品他的书,原来当初他也多少有类似我刚听到吴哥窟时的心态,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心事,但这一切都在他去吴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个情节写的是他在吴哥窟碰到有当地孩子贩卖他的盗版书,他居然不怒不火,反而从孩子手里买了几本书,这种心怀我现在做不到,他可以称为吴哥之匠了。
更多的看他的视频,你会发现蒋勋是将对吴哥的感悟同佛教意旨意做对照,并层层形成了他的见解,更切合了吴哥的佛学宗地的定位,作为一个人世间的行人,能达到这样的深度,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说配合他极具磁性的嗓音娓娓道来吴哥窟的过往曾经,使人对于吴哥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蒋勋看的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因有所感,面做静思,不入色生香味种种,或许,他前世曾是佛陀。
多了吴哥窟,你会感慨世事无常,前世的佛子从容不迫,持莲花而舞,后世的高棉腥风血雨,飘零消逝,彼此的锋利对立衬托出了吴哥窟的积淀深沉。
更多的内容还在探索了解,但再多的了解也比不了落在实处,今天且住。要谢谢蒋先生的文化洗礼,更期待有一天可以心怀崇敬真正身临其地的观摩吴哥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