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_第1张图片
文/心无李

又一部印度高分电影来了!

关于这部电影,网友的评价是:“已经不想再问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这样的片子了”

很简单,因为这部影片跟《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一样: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而这次,它把炮口对准了:教育问题。 整部影片,以“为女儿择校”这样一个极小的角度切入,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层层深入反映了当下印度社会种种现状:中产焦虑、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社会不公等等。 电影叫做《起跑线》,名字起得相当传神。因为,我们都熟悉的一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趣的是,看来很多印度人也认同这个观点。换言之,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印度虽然是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但也认同这个观点。

导演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方式,一层层剥开印度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只不过这次的枪口瞄准的是教育问题。

原来印度人也有秉持着我们非常熟悉的那种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让我诧异的是,中国教育的痛点居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豆瓣网友感慨说:

“已经不想再问为什么我国拍不出来这样的片子了。”

印度的阶层分化比中国更严重(和存在了上千年的种姓制度有很大关系),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甚至还代表了阶级(和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有关),而成为上层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最好的学校。

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对印度的新晋富豪。

男主拉吉不仅能说会道,情商很高,还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拉吉不会说英语,他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纳,他自己也对成为上流社会没什么兴趣,可她的妻子米塔则非常渴望打破阶层的束缚。

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夫妻二人费劲心思想把女儿送进当地最好的私立校。

为此,他们购买了昂贵的学区房,他们发奋学习英语和礼仪,他们把女儿培养得非常优秀。


《起跑线》观后感_第2张图片
文/心无李

但当地最好的5所私立学校,有4所已经拒绝了他们,原因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服装店老板)。

这就是上流社会对社会中下层的歧视。

哪怕你靠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依然觉得你土、不体面、言行举止不符合贵族的习俗。

正常的道路走不通,妻子非常抓狂,这让宠妻狂魔拉吉选择了铤而走险——假扮穷人。

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社会的运行必然会遵循“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起跑线》观后感_第3张图片
文/心无李

为了避免教育资源被上流社会所垄断,印度政府规定每所学校都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

但社会的实际运行情况总是无法按照政府预定的目标执行,因为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存在一些黑色的产业链。

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拉吉通过黑中介,伪造穷人身份为女儿申请入学资格。


《起跑线》观后感_第4张图片
文/心无李

不巧的是,拉吉才刚报名,媒体就介入曝光了这条黑色产业链。

这让拉吉夫妇不得不真的搬到贫民区去居住,然后就接连闹出了笑话。

这部电影的笑料也大多集中在这一段,但在爆笑之余,你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阶级之间的落差。

穷人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

穷人要怎么样才能生存下去?

善良的穷人为什么世世代代延续着贫穷?

是因为他们懒惰不努力吗?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富人会不择手段地去抢夺他们的资源,偷走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拉吉夫妇通过伪装和欺骗,成功地让女儿进入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但那对真诚帮助过他们的贫民夫妇,他们的孩子却失去了入学的资格。

穷孩子父亲忍不住掩面哭泣,但仅仅在片刻之后,他就完成了心理调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贫穷就会这样子的。”

这就是穷人的生存法则。因为即便不这么做,他们也无力改变。

这是社会的残酷之处。


《起跑线》观后感_第5张图片
文/心无李

《起跑线》这部电影把成年世界的规则剖析得非常直白,这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真诚。

贫民夫妇的遭遇让拉吉承受了剧烈的道德煎熬。

“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人,又怎么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在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之后,他决定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影片的结尾,我被拉吉的表现深深打动,而上流社会的反应则非常耐人寻味。

这里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我想说的是,导演在电影《起跑线》里抛出的问题真的很值得我们再去思考一遍:

你是否也赞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实情况是,中国真的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他们怕孩子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失利,所以他们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填满孩子的休息时间。

这种行为遭到了反对者的批评,因为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竞争真的非常激烈。

如果你没能进入一所好的小学,你就很难进入好的初中(好的初中一部分是自主招生,一部分是摇号,自主招生竞争非常激励,摇号则完全看运气,并且概率也很低),如果没能进入好的初中,就很难考入好的高中,不进好的高中,就很难考到好的大学。

你会发现孩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一旦哪一个环节脱节,可能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所以无论你选哪一个,我都表示理解。

接下来说说我的选择。

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孩子兜底,而不是把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人生的起跑线是真实存在的,但孩子的起跑线不在于他参加了多少补习班,而在于父母的眼界、格局和资源。

如果父母一事无成,又哪来的底气去逼迫孩子努力?

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段子:

女儿成绩不好,妈妈常常告诫她,要笨鸟先飞。

女儿被说烦了,就问妈妈:“你知道吗?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是先飞的,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什么样的?”

妈妈问:“是什么样的?”

女儿噘着嘴说:“第三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足够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

你可以用你广阔的视野去帮助他少走弯路。

你可以用你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你的道德和三观去引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宽容的、多元化的,它会让每个人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不为别的,只因为喜欢。

显然,这样的社会并没有实现,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但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去给孩子兜底,让他(她)有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我对他唯一的要求是,做一个有健全人格和善良内心的人,这也是《起跑线》里父亲拉吉做出的抉择。

你不必像上流社会的精英们那样,时时刻刻保持着体面,小心翼翼维护着规则,但你可以真诚、善良、开心地活着。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拉吉和塔的女儿皮娅很快就要上幼儿园了。在爸爸拉吉的眼里,这是一件很好搞定的事情,哪一所幼儿园都可以让孩子接受教育。但妈妈米塔的想法就与此大相径庭:米塔会将没有进入一所顶尖幼儿园的恶劣后果无限扩大到孩子的一生,一定要皮娅进入国内最顶尖的四所学校之一,这样才算帮助女儿皮娅赢在了起跑线。

拉吉事业成功,并且有一个当代女性特别欣赏的特点:凡事以老婆大人的要求为标杆。于是,拉吉夫妻俩想尽了种种办法,拼尽全力也要把皮娅送进最好的德里文法学校。两人从平民区搬进富人区,和皮娅一起在培训班接受面试训练;全身穿满大牌只为了看起来更像富人;在以富人身份申请名额失败时,又假扮穷人举家搬到贫民区,直到终于拿到入学名额才又回到富人区——颇有“孟母三迁”的意味。

从所拥有财富数量的角度来说,拉吉夫妇属于绝对的中产阶级;而从所受教育情况来说,两人又绝对都是平民。英语已经快要成为印度上流社会的标准用语,正如拉吉所说,“印度就是英语,英语就是印度”,因此,为了女儿能直接进入上流社会,米塔在家里只说英文,经常嘲笑英语说得不咋地的拉吉拼不出单词 。

这一情况像极了中国,不是吗?多少有钱的家长不满于孩子在公立学校所受的一般教育,花多少钱也要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接受备受推崇的“个性化教育”,以为这样才是给孩子铺垫好了成功的路。这样做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小编也不知道,毕竟是个还没对象的单身狗子。

但是在影片中,本在教育观念上一味听从妻子米塔、不敢发一言的拉吉在意识到自己残忍地抢占了穷人朋友希亚姆儿子的教育机会时,痛心疾首,对当今社会这样不公正的教育环境大失所望。 教育是一件多方作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相信它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但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达到这样的质变,现在已经越发模糊不清了。可以确信的是,我们的孩子仍需要教育。 

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的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结识更多上层社会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让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长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对孩子们公平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他们的童年还会快乐么,有没有留下阴影呢。

在影片的结尾处,剧情终于反转喽,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哦,让人看了不由得觉得很感人,很满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希望,让做家长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视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出现。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过关了,交出的学生才会在社会上有很好发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能从中学到些东西,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哦。也许,很多人都能够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每件事也都有自己背后的原因,无关对错。我想说的是,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确实前所未有的富足,精神层面更加不可忽略。愿多一些爱和能量的传播,更愿这个世界多一些善意和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跑线》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