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的吃饭问题

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是一个关于军事谋略的故事,道尽了人们对食物的最基本需求。在司马迁所处的两千多年前,食物是极其匮乏的,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食物还相当缺少,因缺乏食物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西方世界也不例外,在基督教的七宗罪里就有一宗罪是-暴食,古代社会中,靠自然物候条件生产的粮食肯定是不足以养活那么多的人口,靠天吃饭是被动的,你多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从整体看人人,这点和佛教相似,所以才有暴食一罪。节约的概念在东西方都存在。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古代的食物虽然是匮乏的,也导致许多朝代经历了饥饿的历程,但食物是安全的,在没有保鲜技术的前提下,顶多食物腐烂变质。由于是自然自发产生,食物都是绿色食品,也就没有食品造假,想造假也没这技术。处在农业社会的人是以吃饱饭为人生幸福之一,由于人口暴涨,土地产出量不够提供相应人口的粮食,再碰上天灾人祸,所以饿肚子是常事。那时候人吃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纯绿色食物,除非没有绿色食物,饿的去吃非食品之一的观音土,它是一种粘土,做瓷器用,在闹饥荒时,普遍被老百姓当成食物充饥,吃下暂时解除饥饿感,可不会消化,吃了以后腹胀如鼓,难以大便排泄,活活憋死太多人,不过少量吃不致命,尽管不会饿肚子,但由于没有营养,人还是要死,可见食物对人们是何以重要。

自从进入了工业现代化,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资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资水平提高了,丰裕了,要求也更高,吃好的标准是没有上线的,这种消费观念也是导致今天食物造假和不安全的因素之一,这是我们消费者参与其中营造出来的罪恶温床。

看一个猪肉消费的场景案例。

人们爱吃猪的瘦肉,嫌弃吃肥肉,(在40年前我们祖辈爱吃肥肉,因为长期缺少油腥,偶尔吃肥肉格外的香)。大家都知道,猪分为家猪和野猪,野猪满山遍野跑,身上的肌肉仟维多,瘦肉就多,可野猪都成保护动物了,要成为家常肉食是不现实的。可家猪由都是圈养,从出生到屠宰都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吃喝拉撒长大,几乎没有任何运动,身上的脂肪肯定多,自然肥膘满身,瘦肉较少,我们偏偏不爱吃肥肉,爱吃瘦肉,可市场的商人都是逐利的,既然消费者爱吃瘦肉,肥肉没人买,他们就开始动脑筋,怎么让一头猪在短时间内对瘦肉增加,同时又不增加太多成本,成本对于商人来说是第一原则。由于化学物品非常发达,就想到了瘦肉精,在猪饲料里添加瘦肉精,这里对瘦肉精做个介绍,瘦肉精“瘦肉精”多属于乙型-交感神经受体致效剂中的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能加强脂肪的分解,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将瘦肉精添加于猪等动物饲料中长期食用,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少长脂肪又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利润比较高。

瘦肉精吃多了对人体的危害是,大量食用瘦肉精含量超过标准值的食品,可能会立即出现恶心、头晕、肌肉颤抖、心悸、血压上升等中毒症状,所以市场上售卖的猪肉还是少吃。之所以瘦肉精有那么大市场,是因为消费者对瘦肉有巨大的需求,才催生了瘦肉精的加入,如果大家都爱吃肥肉,就不可能有瘦肉精的出现,这也是“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结局,是必然发生的,要想禁止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也不能怪政府监督部门不给力,你要是政府监督部门人员,估计就明白了此种监督的难处了。

成也罢,败也罢,都是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在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只要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市场就会想方设法满足,这里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来衡量,更多是经济性行为。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就像公益广告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需求的源头断了,自然没有下游的杀害。关键是需求源头是巨大的,所以下游的供应也是源源不断。只有我们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克制对食物的“贪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健食品能够逐渐的减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古至今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