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说出“巴菲特”的时候,你听到的,是钱的声音。
但同时,沃伦巴菲特也不是你们想象的。他只是一个,拥有440亿美元的普通人。
今年初,HBO发布了关于股神沃伦巴菲特的
记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
很标题党。大概很多人第一眼会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关于巴菲特的投资大揭秘。但怀抱这样的思想打开的人,大概会大失所望。因为正如开篇所说:
巴菲特,只是一个拥有440亿美元的“普通人”。
(实际上,今年1月的《福布斯》杂志统计,巴菲特的身家已达742亿美元。)
片中的巴菲特,没有豪车,豪车加持,更别说游艇,私人飞机。
多年不变的上班路线;
多年不变得麦当劳早餐;
多年不变的可口可乐;
多年不变的投资信仰。
不关心除了商业意外的所有事情,毫无艺术细胞,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连每天的麦当劳早餐,都要根据市场来决定。
1、如果市场不太景气,就吃2.61的。
2、如果一切都还不错那就吃3.17的,有火腿、鸡蛋、奶酪饼
3、如果早上看到股票跌了就吃2.95的。
就是这样一个,单纯无聊到极致的老人,坐拥着700亿美元的身家。
大部分的国人,对于巴菲特是有误解的。大多数的A股股民,把巴菲特当做是一个“炒股高手”,而实际上,“炒股”这个概念,在巴菲特身上,并不存在。
他从不轻易抛售股票;
他从不涉足不熟悉的领域;
甚至,在他的办公室,他连电脑和计算器都没有.....
专注:
如果说,巴菲特最推崇某一项特质,那定是“专注”无疑。
1991年,比尔盖茨被他妈妈安排去和巴菲特见面,但是盖茨极不情愿,他甚至评价:巴菲特只会玩股票,这些都不是实际价值。而不曾想,当他们真正见面之后,两人立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后,盖茨的父亲分别给了他们每人一张小卡片,让两人写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词,两人不约而同写下了“专注”。
可以说,巴菲特的从来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事情上。
他的妻子也评价他,他很喜欢赚钱,但金钱,只是他的计分板。
巴菲特,终其一生,享受的是赚钱本身,他甚至不是为了花钱,他真正做到了,赚钱只是为了赚钱。
阅读:
关于巴菲特读书之多这一点,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妻子苏珊也曾这样评价他——
他以前经常和我说:
“每个人都能读我读的书,这是公平竞争。”他喜欢这样,因为他有求胜欲
他喜欢这样,因为他有求胜欲。
互联网让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却反而让我们误以为, 收集到的信息,就是我们的知识。而书,并不是用来读的,书是用来练的。
如果你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买了大量的书,却根本没进行阅读、分析和梳理,那你和知识,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有你去读了,吸收了,并不断思考,你在书上获取的信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引用过,并将其化为本能,知识才真正有用。
否则,不正应了那句古语:尽信书不如无书。
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曾经提到过:
如果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赢,那就应该全部投入。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百分之百回报的事情,如果说有什么接近这个概率,我想恐怕只有“对于知识的投资”了。
所以当你知道某些知识,对你的生活改善有一定帮助时,那就应该全情投入去搞定他,不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反思:
芒格评价巴菲特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巴菲特在评价自己的过去时十分残酷。
很多人喜欢做总结,当然包括我。但若仅仅是做流水账般的记录,却不加以思考,那你充其量,只是浪费时间做了一份长而乏味的流水账罢了。对你的未来一点帮助都没有。
而巴菲特,却找出以前的错误想法,对自己的评价足够残酷。
也懂得不断提醒自己,要警惕错误的想法。
如果仅仅想要靠,看一部纪录片,就真正成为巴菲特的话,那实在是有点异想天开。但在影片当中,巴菲特也不断向我们传递他的人生价值观。
影片的最后,巴菲特告诉我们: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但你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重要的是,你要找一份哪怕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做的事情。
朴素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浮躁的社会却常常让我们不愿意相信简单。
俗话说,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那为什么在漫漫的人生路当中,还要把自己的人生押宝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