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弃郁《英国简史》知识梳理(第二部分)

         七、自由贸易

        英国走上巅峰是在19世纪,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和一个重大改变:一是完成了工业革命;二是打败了拿破仑;三是完成理念和制度的重构(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

        重商主义的核心就是注重贸易顺差,特点是排他性和垄断性(与现在美国的政策何其相似,所以美国注定走向衰败)。但是随着英国的海外扩张和工业革命,重商主义已经成为制约继续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进行发展转型——自由贸易。《谷物法》是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对决的一个标志,1843年废除《谷物法》是自由贸易胜利的标志,1852年英国确立“自由贸易”为国策。二者反应的是弱者和强者的心态差异,自由贸易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工业;二是让自己成为国际金融、保险、海运中心,成了规则制定者。

        但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持续时间并不长,从1870年开始就又开始了新一轮殖民扩张,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陷入安全怪圈,担心自己的邻居对自己造成威胁;二是从众心理;三是为了扩张而扩张。这三种原因脱离了利益这一根本核心,属于非理性扩张,结果反而违背了自己的利益。真正适用于英国的模式是通过控制海洋通道,将其帝国串起来,建立灵活的帝国模式,但是因为其抢夺过多的内陆殖民地,导致其帝国过度扩张,超过其边际成本。

        八、英国式管理

        英国的低成本管理的特点是具有非系统特征,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模式多元化;二是法律体系多元化。通过权力拆分、权力制衡的方式实现权力下放,由当地殖民者自行管理,殖民地总督(最高长官)只有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受英国国内节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上实现殖民地的有效管理,同时使得当地经济也可以充分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个好的制度,实际上是规范性和包容性的统一,这样各种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九、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把工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重新制度化,即工厂制度。技术只是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制度、组织形式的创新才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推动力,而公路、水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铁路的出现,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而把整个社会的观念带入了工业时代。(之前一直以为是福特汽车是精细分工的鼻祖,但是今天才知道英国的“韦奇伍德”陶瓷工厂才是。)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三种常见的错误说法:圈地说、财富积累说、科学技术发展。徐老师的观点有二:一是需求驱动,因为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市场需求增加,有了发展工业革命的动力;二是宽松的制度环境(专利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例如凯伊发明的飞梭、瓦特改良蒸汽机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打开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由此又可以窥见制度的力量,好的制度不仅能够起到制约、保护、规范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给人、给技术、给国家的赋能作用。

        十、英国式战争

        徐老师带我们分析了英国进行的四场战争,其出发点、战略思路各不相同,但是将英国利益最大化最为根本出发点。

        一是英西战争:英国在与西班牙战争中的核心思想是在梳理双方优劣势后,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方式,利用自身岛国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海军优势,以间接打击为主。

        二是英荷战争:这是一场因为荷兰的发展路径与英国相似,英国为了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而发动的一场战争,共分为三次: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被逼接受了《航海条例》;第二英荷战争双方议和;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联合法国,分攻海路两侧,终结了荷兰的经济霸主地位。

        三是七年战争:这是18世纪中期发生在欧亚美三个大洲上,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欧洲联盟军之间的一场战争,最后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从而为其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虽然一开始战争就失败了,但是英国及时清晰了自己的方向:明确战争的目的是建立海外帝国,明确战争的中心在欧洲大陆,明确战争枢纽是普鲁士,在此定位基础上,英国从金钱和兵力上倾力支持普鲁士;同时海外战场采取以北美为重点、印度兼顾的战略,确保集中优势兵力。战争的结果就是伤亡最低,而且经济还得到了高速增长。究其战争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一是强大的国力;二是经典的英国式战争方式(依靠盟友吸引最激烈的火力)。

        四是英法战争:这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惨烈战争,其中出现了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纳尔逊公爵、威灵顿公爵,前三次都是以英国的惨败告终,而法国之所以能够屡屡取胜,就在于其拥有拿破仑和改进后的征兵制;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其想采取封锁大陆贸易线限制英国的战略,在这一战略下,英国抓住机会,对自己原有的战争方式和战略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和优化,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在出钱给盟国的基础上,还派出大量部队参与一线作战;二是战争中通过“民族性战争”的口号,掀起了反法的民族战争,占据了战争的道义高地。

        十一、英国式外交

        英国外交的核心就是平衡外交(这也是中国的中庸之道啊!),其关键就是欧洲不能出现一个霸主,其精髓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因时势而动的务实主义,不拘泥于具体目标,而是在多重要素之间需求最有利于自己的一种动态均衡。

        第一是对国际形势有清晰判断。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社会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民族主义的兴起;二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增加;三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导致原有的外交原则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英国能够充分考虑以上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外交方式:一是顺应民族主义潮流,但是不盲目跟随,而是利用使之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二是遵循一定的意识形态,并充分考虑其影响,但是不为其约束;三是照顾国内舆论,但是不受制于舆论。

        第二是对竞争对手有清醒认识。19世纪末开始,英国发展变慢,一是自身的问题;二是碰上了德国、美国两个竞争对手。1907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劳分析了英国面临的种种挑战,形成了《克劳备忘录》,将德国视为最大威胁。之所以将德国视为最大威胁,原因有二:一是德国过于高调;二是美国的实力和潜力太大,防不住。该文件从历史哲学高度进行分析,提出英国外交特点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因此需要在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的同时,实现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德国的海上军事力量的扩张严重威胁到英国的霸主地位。为了有效应对德国威胁,英国缓和了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形成了没有任何承诺的协约国。这种思路仍然是动态均衡的思路。(其实这一思想也为一战埋下了种子)

        十二、英国的海权

        强大的海军是保证英国成为全球帝国的根本保证,英国海军战力强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其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文章中没有说清楚是如何保障的);严格的战斗纪律;激发战斗力的战斗条例(战法)。

        英国海军崛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展初期,海军力量薄弱,为了快速发展,英国出台了的私掠船制度,依靠民间力量,让海上作战力量迅速壮大,为和西班牙海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纪律性;第二阶段是海军力量正规化建设阶段,出台了战斗条例、纪律条令,为海军战力提升提供了保障。由其崛起过程可见英国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动态的看待、处理问题,不因循守旧。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海军走上巅峰一是由于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由于自身制度的不断完善,例如建立了海军部、首创的半薪制;三是由于制度不断完善所产生的积累效应,让规章制度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和传统。

        为了维持自身海上力量世界霸主的地位,英国在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时刻保持对其他国家海军力量的打压,比如在德国拟制了本国海军发展规划后,英国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并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对德国进行了打压:一是将德国海军确定为主要威胁;二是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主力舰调回专门对付德国;三是与德国展开军备竞赛,拖垮德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弃郁《英国简史》知识梳理(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