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习技巧

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的技巧,就是怎样在不用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学会知识。

我们一般会接触到三种不同的知识,一种知识是需要先理解,再去记忆,或者是先记忆,再去理解的。比如说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仅仅理解了还不行,还得去记住。再比如说元素周期表,记住了也没用,还得去理解。第二种知识是不需要去理解的,是在实践中学会,而且学会了之后就不会忘记的,比如学游泳、学骑自行车,等等。第三种知识是似乎理解了,但其实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解,不及实际上掌握的更为深刻。比如咱们觉得小包子同学画的一幅画很美,但为什么美呢?我们可以写一篇评价的文章,但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那种叫做美感的东西,知道自己已经感觉到了,却很难清晰地表达出来。

伟大的艺术家、运动员、政治家和企业家都有这种直觉。据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冰球运动员是加拿大选手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格雷茨基说,他跟别的运动员不同的是,别的运动员是追着球走,他有一种直觉,能够知道球会到什么地方,所以他会早早地在球要到的地方等着。文学修养深厚的人看到一首诗,就能感受到它内在的美,尽管有的诗写得很晦涩。政治家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考虑时代的主题。成功的企业家会敏锐地把握商机。商机转瞬即逝,他们并不是靠可行性报告来决策的,而是靠自己的直觉。这种直觉又是来自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开飞机。开飞机很难,难就难在要学会一心多用。即使是小型飞机,一般也配有5到6个仪表盘,有的显示海拔高度,有的显示飞行速度,有的像指南针一样判断方位,有的显示升降的速度,还有显示倾斜度的,等等。飞行驾驶员要同时根据所有的仪表盘,综合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此同时,还要盯着玻璃窗的外边看。初学者免不了会手忙脚乱,过去,培养飞机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只能靠经验。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快地教会新手熟悉复杂的飞行操作呢?

1994年,凯尔曼和美国宇航中心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个研究员一起招募了10名毫无经验的新手,还有4名已经有500到2500小时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一起接受培训。全程分为九个训练时段,在每个时段,电脑都会显示24组仪表盘组图,参加试验的人看到屏幕上出现这些组图,就选一个按钮。如果选错了,电脑就会“叮”的一声,好像是在批评你,然后,会自动跳出正确答案。如果点对了,就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好像是在祝贺你。

经过一个小时的训练,即使是富有经验的飞行员也提升了水平,初学者的成绩更是直线飙升。仅仅一个小时以后,他们的读表成绩就已经与那几个平均飞行经验达上千小时的飞行员不相上下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速度比这些飞行员要快一千倍。

为什么这种直觉学习模块法如此有效呢?因为在训练直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培养感知力,必须一眼看到,马上就有全局的把握。

过去我们认为,这种感知力只是少数天才生来才有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通过练习,都能培养自己的直觉,只是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知识,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修炼第三种知识。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敏锐的直觉呢?因为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模式,而我们是有辨识这种模式的能力的。20世纪5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 (Eleanor Gibson)就发现,3到7岁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从变形的字迹中分辨出标准字母的能力。有时候你在网上登录账号的时候,需要从几个模糊的字体中辨认出英文字母或是数字,这种能力对人类来说很容易,但对机器来说很难,这就是我们的“识别学习”能力。

我们的大脑是怎样识别各种模式的?简单地说,大脑会先记住一个参照物,然后再以这个参照物为基础,把相似的事物也纳入进来,组成一个更大的“组块”,然后再用这个“组块”去解释更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信息。那些看来天生就有敏锐直觉的天才,不过是在大脑中储存的“组块”更多而已。

有两位著名学者,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经研究过国际象棋大师是怎么下棋的。他们发现,大师们的复盘本领跟记忆力没有关系。即使是国际象棋大师,对数字的短期记忆也不见得比普通人更好。但是,国际象棋大师们会根据组块记忆,他们是把看到的棋子汇集成几个更大的组块,每一个组块都包含了他们熟悉的棋局分布,这样就能纲举目张,把握全局。

这种直觉是我们的大脑自发地识别并学习大量信息的结果。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探寻可能存在的模式,并用一种“组块”的认知方式寻找规律。这不是天才才有的特殊才能,而是潜藏在每一个人大脑深处的一种本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学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