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贫困人口减少了17万,延安是怎么做到的?

“靠种苹果,我们的腰包鼓了!”在陕西省延安市这个国家级贫困革命老区,困难群众的脱贫梦想从没像今天这么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延安人民就开始探索符合陕北黄土高原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脱贫致富产业,洛川县石头镇吴家庄村的果农张王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多年来,延安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延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洛川苹果”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世界苹果的聚焦点,老区人民精准扶贫的“摇钱树”。

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的“软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延安市从产业布局、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督查考核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切实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通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参与,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如今,延安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20.52万减少到3.83万。

依托资源优势,寻找脱贫产业

延安有着世界最佳的苹果优生区,围绕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延安市政府邀请一流专家把脉,探寻致富产业,通过效益比较,得出苹果比粮食效益高,比畜牧业风险小,比棚栽业投资少的结论。做出了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的抉择,开始由南向北,由小到大,从零星到连片的快速扩展。

坚持规划引领,做大基地规模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从“十五”到“十三五”,延安市政府连续制定了四个“五年规划”果业的发展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建立百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关于新增五十万亩山地苹果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引导鼓励全市农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延安省级苹果基地县由1991年3个,增加到2014年的13个,全市十三个县区实现了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覆盖,受益农民近百万。

突出科技支撑,强化标准示范

一是借力发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延安市政府就聘请全国知名科学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保证了发展初期高起点。2007年,争取了国家苹果产业体系落户延安,11名岗位专家与本地1000名专家联姻,常年服务生产一线。2012年,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成延安洛川苹果实验站。通过产业科技扶贫模式,带动延安现代苹果产业发展。二是自主创新。通过调动科技人员,探索总结适合延安的苹果栽培技术,通过实施“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让农民和贫困户掌握果园管理技术,实现了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

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013年,延安洛川苹果品牌,经国家工商局核准,使用范围由洛川一个县扩展到全市13个区县,成为全市共享的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个体品牌培育,形成公用品牌引领,个体品牌跟进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政府联动市场,采用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洛川苹果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直销窗口有158个,远销30多个国家地区。

强化三产融合,提高综合效益

2011年以来,延安市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果汁、果醋、果酒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使贫困户通过精深加工增加了受益。同时加快推进果袋、果箱、果网等关联产业,发展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果园观光园区,让贫困户在每一个产业链都能获得受益。

创新扶贫模式,打好攻坚战役

延安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推动扶贫攻坚,采用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园区吸纳、互助合作扶持三种扶贫模式,解决了产业品牌附加值低、经营没经验、发展资金困难问题。

激励有方,方能有效。延安市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营销”的产业模式,促进各县区各展其能,掀起一轮又一轮产业发展高潮。目前延安市已建成国家、省、市级果业龙头企业51个、专业合作社1037个、家庭农场179户、苹果产量达到303万吨、产值96亿元,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脱贫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3年贫困人口减少了17万,延安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