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理论的开创者—闻一多

                                目录

一.中西文化共通滋润下塑造的独特人格

二.闻一多自身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三.戴着镣铐跳舞

四.“三美”的提出与创作实践

五.闻一多和新月派新诗格律化

六.闻一多在今天

七.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共通滋润下塑造的独特人格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946年)生于湖北浠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①闻一多于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他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具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底蕴,10年的清华学习使他对西方文学也有了自身独到的理解,“中西合璧”和“多元并蓄”的教育培养了他对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22岁(1922年)去美,学画三年,却找到了他的诗人之笔。可以说,在闻一多的身上,有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承载着西方浪漫主义和理性思想的新潮,受到了美学艺术的感染,怀揣着深深的爱国情感,他所处的时代,他个人的经历奠定了其国学和西学的文学基础。闻一多首先是学者,是美学家,是艺术工作者,是新旧思想交替中承上启下的青年,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成为了诗人,因而在他的诗中带有着属于学者的理性,属于画家对于美的敏感,属于新青年的炽热与深情。在中西文化共同滋润下塑造的独特人格是他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能够成为新诗理论的开创者的重要原因。(在此,我着重于对40年代之前的闻一多学术研究进行论述)

闻一多自身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对于新学和旧学,闻一多先生内心是具有矛盾性的②,一方面他欣赏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学,美学原理,文学批评等文学艺术,但对西学的有些方面不能苟同甚至反感,另一方面,在当时,中国社会遭受列强欺压的事实以及他在美国留学时感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刺激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尤其清华的西方热风气让他写下《美国化的清华》③一文,直指美国的文化不值得我们学习吸收,相比之下,他认为东方文化的生活方式是最理想的,我想,这与他长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浸染又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在他的诗作中,虽然有西方文学的影响,但从骨子里渗透出的感受,我以为,中华古典文学的笔触更加深刻。但这并不是说闻一多是保守主义者。1920年,闻一多在《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的呼声》④一文中,就提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观点,他说:

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应该把脑筋里原有的一个旧艺术底印象扫去,换上一个新的,理想的艺术底想象。这个艺术不是西方现有的艺术,更不是中国的偏枯腐朽的艺术底僵尸,乃是融合两派底精华底结晶体。

在1923年,他发表的《<女神>之地方色彩》⑤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我总以为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换言之,它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的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它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从闻一多的这两段论述之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于新诗的独特看法,既新于东方,也新于西方,表现了新时期下的一场诗歌的重新创造,在这之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闻一多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把握,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于西学的不盲从,在新文化运动充斥在对于中西方的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狂热中时,闻一多先生能够以其学者的素养,理性的分析,提出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证认知与创新,我认为这是极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闻一多在当时对于新诗的定位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而这也为其提出新诗“格律”的理论打下了思想基础(然而在40年代后,闻一多先生由学者转变成民主战士之时,反而失却了那样一份理性,这也是我所遗惑与不解的)

戴着镣铐跳舞

      在《诗的格律》⑥一文中,闻一多这样写道:

假定“游戏本能说”能够充分的解释艺术的起源,我们尽可以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假如你拿起棋子来乱摆布一气,完全不依据下棋的规矩进行,看你能不能得到什么趣味?游戏的趣味是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作诗的趣味也是一样。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吗?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其实,无论是下棋还是其他,都有自身的章法,而不是乱搞一气,在“规矩”的束缚之下才能创作出更符合自身价值的作品,只有不会下棋的人才会乱下一通,而精通棋艺之人往往深谙棋的内在法则,同样,只有不会作诗的人才会不讲格律,懂得作诗,能作好诗的人是乐于而且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他强调诗歌要重视格律,诗歌首先是诗,具有诗的格律,才能传递艺术的美。我们清楚的知道,闻一多先生并不反对白话,他反对的是以胡适为主体当代诗人的对于诗的无格律式改造,片面的追求诗的通俗易懂性而忽视诗作为一种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做法。诚然,胡适先生开创了白话的诗歌时代,赋予其自由的内涵,带动了一大批新青年的新诗创作,但在这个过程中,诗歌的文学价值是被削弱了的,而闻一多先生在这里重新强调了形式之美的正面意义,使得大家能够了解诗歌的创作是不容易的,是严肃的,它“戴着镣铐”,它有着自身的使命。如果说胡适先生开创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那么闻一多则是将诗歌的创作拉上了艺术的正轨。

“三美”的提出与创作实践

在提出了重视诗的格律的理论之后,闻一多先生进一步阐述了诗学理论三原则,即诗歌应当具有三方面的美:音乐的美(诗歌,所谓诗不离歌,这里强调的是音乐所带来的节奏与韵律,是一种听觉方面的格律之美),绘画的美(要使诗歌具有更加强大的冲击力,必然要形成一种画面感,而这种观感的形成,需要用生动的辞藻来表现),建筑的美(这里强调的是节的均匀和句的匀齐,我认为这一点是最能体现闻一多的格律理论的,然而须要注意,节的均匀和句的匀齐不同于中国旧社会诗作中仅有的绝句、律诗等几种固定的形式,新诗的格律是有生命力的,能够随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闻一多先生在此并不是给予新诗以古旧的束缚,相反,这种格律是自由的,他给予的锁链是为了让诗歌呈现更为深沉更直击人心的美),在此基础之上,闻一多先生创造了很多诗歌,其中最能体现其“三美”理论的当属《死水》⑦了: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齐整的句式给人以音乐的节奏、韵律之美感,而鲜艳的色彩对比构筑了一幅别样的画面“绿成翡翠”,“锈出桃花”,“织层罗绮”,“蒸出云霞”本来应当呈现出一种美好的和谐的画面,但他却匠心独具的将这几个意象用在最肮脏最丑恶的一滩死水之中,却绝不是为臭水沟谱写的赞歌,这就不仅是色彩鲜明了,更让人感到一种强烈情感的喷发,铿锵而有力。丑中见美,恶里生花,其对黑暗讽刺之深,对现实痛心之至,对改变决心之坚,便在这几字几词中勾勒出来了。又如《洗衣歌》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替他们洗!替他们洗!”具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在音乐美中迸发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又如《口供》⑧: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青松、大海、鸦背、夕阳、黄昏、翅膀,无需更多的词缀,便已然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闻一多先生对画面感触的描摹有着西方美学的构图,亦有东方写意的泼墨,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在读其诗作过程之中,一个个文字组成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还有《秋色》⑨里的挥浓洒艳,《印象》⑩中的淡妆浓抹,《二月庐漫记》⑪中国水墨……无不体现出其对于色彩的敏锐把握和绝妙构思。而《你莫怨我》⑫、《忘掉她》⑬等诗的长短句交错亦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美的震撼力。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是诗的格律理论的核心。

闻一多和新月派新诗格律化

新月派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重要诗人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等。⑭ 这一派诗人都大都留学欧美国家,深受欧美文化的熏陶,大量的翻译和接触英美诗歌,对于其诗歌的形式有着自身的理解,因此,面对五四时期新诗散文化、自由化的风潮,他们提出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反对诗歌情感的过度泛滥,主张理性的节制情感。这与其欧美经历以及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探索和欧美诗歌的吸收结合有很大关系。

在这一理解之下,新月派提出了新诗的格律化的主张,而闻一多就是这一理论的首期提出者同时也是切实的践行者。在这一层面,闻一多先生也推动了新诗格律化的发展,他在自身诗歌创作中表现的诗歌之美和深度也增强了这一理论的影响力。

闻一多在今天

作为青年时代的闻一多,身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处在新旧文化交替之时,却能够以时代的眼光,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并运用自身的文化素养,投入以炽烈的情感,推动新诗格律化的进程,写出耐人寻味的诗篇,将新诗的发展推入正轨,我以为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他的身上,有着画家的明睿,书法家的深沉,诗人的才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那一份理性,为他的诗作染上了一层厚重之气,使其无论在哪个时代,读来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然,在经历战争波折和黑暗统治之后,他由学者变成了民主战士,可能这一身份也更为人们所铭记,但我总认为,他在青年时期无论是在学术上,思想上还是诗作上都要比40年代后的他更有学习和研究价值,而他作为学者,诗人,知识分子的身份更应当被铭记。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的,应当是像闻一多这样潜心研究,人格独立,具有真实才学的知识分子,需要的,是像《死水》一般振聋发聩的诗篇。

参考文献:

百度搜索,首页闻一多简介

②选自刘介民:《寻觅时空最佳点》,第一张 中西艺术的宁馨儿31页 北京出版社

③选自《闻一多作品新编》人民出版社 作者:姜涛

④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二卷,15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⑤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二卷,119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⑥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二卷,142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⑦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一卷,146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⑧选自《闻一多精选集》,第二章,77页,2005北京燕山出版社

⑨选自《闻一多精选集》,第一章,59页,2005北京燕山出版社

⑩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一卷,40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⑪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一卷,39页,1994湖北人民出版社

⑫选自《闻一多精选集》,第二章,81页,2005北京燕山出版社

⑬选自《闻一多精选集》,第二章,84页,2005北京燕山出版社

⑭百度搜索,新月派诗人首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诗理论的开创者—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