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间的知识焦虑

知识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过去流行一个词叫“无用之学”,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

现在我们干什么动不动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

当然,这赖不着人家微信,这是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块时间了。

可是读书上学这种事是要花整块时间的。一本书20万字,怎么也得搞个三四天吧,上个学几年,最短的短训班也得好几天吧,你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信息太多,而我们却什么都想去了解,加上时代的发展,学习越来越终身化和跨界化。过去有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

20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我们该怎么办呢?

碎片化时间的知识焦虑_第1张图片
study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

不信你看身边的那些牛人,谁现在干的活还是他大学本科的那个专业嘞,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反正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这样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分科治学”,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

比如说,我能不能用业余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大概?我不想干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不好意思,还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


在杂乱无章的学习中,我们向新知看齐,读书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看完后画个思维导图,可以减轻我们大脑许多的负担。

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

怎么缝合?

很简单,表达一次。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买畅销书籍、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就像韩寒说的,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掉入低水平勤奋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原始方法】: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解决方案】: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的:“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碎片化时间的知识焦虑_第2张图片
《好好学习》
知识就是偶尔亮起来的一小片天空,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线索,然后据此行动。

用和菜头打的一个比方,我们就像是一个战士在海滩上伏击正在要登陆的部队,这个时候一颗照明弹上了天,这就是知识,片段,非常的短暂,抓住这个瞬间,咱们干什么?有枪开枪,没枪有弹弓打一下子,弹弓都没有,抓把沙子也撒过去了。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碎片化学习对我们的大脑产生的负担是很大的,在学知识的时候东一榔头,西一锄头。这个就是碎片化学习,也就是大家所说是碎片化大脑。

花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同一领域的知识,是可以得到相当体系化的认知的,但是要注意一下,碎片大脑和碎片时间是两个概念。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一个混合体,等待我们去学习的新知非常多。

对于我这个来说,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优秀的绵羊》,的确是一本毁三观的书,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上面讲了关于美国许多学校的例子。

碎片化时间的知识焦虑_第3张图片
《优秀的绵羊》
借用《财新杂志》总编王烁的一句话来说一下:我们要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问哪里迁徙。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个行业的寿命越来越短,而你的寿命越来越长,你觉得有可能在一个行业一直呆下去吗?

过去,我们总觉得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发现,时代已经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了,无人机、无人车、人工智能、世界级无人智能港口、虚拟现实……

各种知识相继涌现的时代,我们对未来充满着向往也充斥了恐惧,虽然它十分诱人,值得人们为之努力。


回到学习,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嘛。

还有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你没有白读啊,上课也是一样。

碎片化时间学习没什么不好的,知识焦虑也不是什么十分重大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对付不重要的事就就中处理就好。

我时常会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有意义吗?选择的道路正确吗?然而这样的追问并不能够得到回应,因为很多事情之所以没有答案,只因为自己正处于"此时此刻"。再等等吧,再等等,试着把镜头拉远一点,试着通过一个更长的时间隧道来观望自己,大概就看到更清晰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时间的知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