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熙路王府井后面的九条巷附近,
一个半地下的美食城里,
我们那一座城在一个拐角的尽头,
摸到了一家剧场。
这里,是成都为数不多的
仍然每天演出川剧的地方,
而表演的,
也是这座城市里所剩无几的民间川剧团之一:
百家班川剧团。
川剧在国内的名头并不算小,
尤其是神乎其技的变脸绝活,
据说曾是国家二级机密,
当年天王刘德华要拜师学艺,
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成都看川剧,
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随便一个有些规模的酒楼,
门口写上“内有川剧变脸”,
总是店家招徕生意的不二法门。
也有高端的剧院或茶馆,
大型的剧目,眼花缭乱的声光电效果,
一看望去,就是为游客准备的豪华大餐。
相比之下,
仍然留守在市井之间的百家班剧团,
质朴得更像是给本地戏迷的实惠家常菜。
一场演出,票价含茶水,
老客一位10元,
新客一位20元,
还有200元的月票。
这个价位有点让人惊讶,
毕竟,如今一部坑爹的烂片电影,
都远不止这个票价。
但走进看了环境,却也理解了。
半开放式的剧场,
面积总共不到200平方,
因为在地下,空气质量自然也不好。
门口立着的黑板,
用粉笔写着每天上演的剧目。
每天下午两点,
不论观众多少,演出都准时开场。
我们一行人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到场,
一下子成了最大的一批观众,
趁着演出还没开始,
便和剧团的团长代霞梅聊了起来。
代霞梅自己当年也是民间剧团出身,
曾代表成都民间川剧艺人出国巡演,
也有听了自己十几年的戏迷。
说起这些,
她语气中藏不住的开心与自豪。
但自己搭班子带剧团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剧团几年来仍然无法实现盈利,
时不时地需要她走穴补贴。
做到这个份上却还没放弃,
既是舍不得观众,
也舍不得这么多年剧团团员们的情谊。
说起经营的困境,
代霞梅也有自己的考量。
在她看来,如果有笔启动资金,
把场地环境弄好点,
就能把门票提高,
听的人一定就能多起来。
但这也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悖论,
没有人来听戏,
又怎么搞得定升级的钱?
那天,直到演出开始,
真正来听戏的观众也不到十个,
并且无一例外的,
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年纪最大的已经85岁,
最年轻的竟然也快60了。
这些老爷爷中,
有人为了听戏,
甚至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
在后台精心准备过的演员们,
终于粉墨登场,
唱的都是传统的剧目,
一招一式,尽显功底和热爱。
我们尝试着欣赏这场表演,
但不到十分钟,还是宣告失败了。
我很想为自己的不懂欣赏感到抱歉,
但不可否认,
年轻人的一句“听不下去”,
是最简单粗暴但又无可辩驳的理由。
在这个娱乐至极的时代,
如何重新唤起人们的共鸣,
大概是这个在成都市井里挣扎生存的剧团,
甚至是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传统曲艺,
都必须要面对的残酷命题。
在离开百家班剧团不久,
我们遇到了成都被单戏传人沈晓老师。
他和自己的团队,
正尝试从故事、配乐到表现上,
与当下这座城市的观众重新建立起沟通。
我们同样去看了现场,
这次颇有些意外,
所有人都愉快的看完了整场演出。
这些新的尝试不一定都能大受欢迎,
但我想,这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努力。
我也相信,
不论是百家班或者其他川剧团,
也会有人做出同样的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
都有了相差无几的商业,
开着相似的影院或者酒吧,
播着相同的电影或相似的音乐。
我们急速地淘汰过去,
又急速地同质化自己。
而此时,一声评书,一段川剧,
便成了这座城市幸运的独特印记。
成都的朋友们,
有机会也不妨去看看吧。
跟上时代毕竟需要时间,
而在那之前,
请不要让它们那么迅速的消失。
百家班剧团地址 : 总府路老成都九条巷春熙剧场
沈晓被单戏演出地址 :青羊区琴台路136号 蜀风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