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3月7日是女生节,或称女神节。
突然想在这一天,说说我和我的闺蜜们的故事。那些有着女神光芒,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女子们。
我的闺蜜不多。基本上,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一个。只是,站在此刻回头看,那些不同阶段给过我陪伴和爱的闺蜜,就成了“闺蜜们”。
经过各种相爱相杀、分合起落之后,我带着一些好奇探索我的闺蜜们,发现虽然她们出现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却有着某些相似的特质。而在我与她们相处的过程中,也有着某些相似的模式。
流动和英气
流动和英气,是我在我的闺蜜们身上看到的共性。
她们都很真实,能够也愿意全然地流淌自己的真性情。某种程度上,有些爱恨分明的豪爽和磊落。所以,都有几分阳性的英气在。
S,我初中时期的闺蜜,是那种可以和男生掀桌子叫板的霸气女生。当时,我和她以及另外两名女生有个“四人行”的小团体,常常在校园里一处隐蔽的灌木丛相聚,说些女生间的小秘密。她知道我暗恋某位年轻的老师,也替我“喝退”过暗念我却非我中意的男生。要是“四人行”里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挡在前面的必定是她。
X,我高中时期的闺蜜。和我一样爱写字,文采横溢。一度,我认为她是和我一样敏感细腻的类型,直到多年之后,才意识到,虽然我们有共通的部分,但在根子上,她是和我完全不同的类型。我在人群中多是安静和局促的,她却可以嬉笑怒骂、哭笑自如。就像她对我俩差异的归结——她像太阳,大大咧咧,我却是春天润泽的细雨,心细如发。她是在我们切断联系5年后,再次与我连接时做出这样的归结的。那一刻,我会心一笑,原来,她比我更懂她和我。
Z,我初入职场时的闺蜜。看起来高冷、疏离,其实却是一个对朋友热心真诚的女子。在她身上,有一些赤诚和善良的部分,是让我对她一直保有欣赏的部分。虽然她在人群里也不是喧闹的那一个,但她与人连接的方式,比之我,却简单直接得多。而她所经历的爱情和人生,也有更多纯粹和随性,随性而心安。
J,我在自我成长道路上连接最深的闺蜜。豪爽、热情、无畏……在她身上,几乎囊括了我能够想到的所有对英气所做的注释。她也是十分流动的,对于内心深处自己的声音,总能勇敢地照见和遵循。她也有一副古道热肠,总是真诚地把好东西分享给挚友。她的热情,在人群中有一股天然的感染力。在她的带动下,我的内在生命力也总能得到激发,热烈而滋养。
W,我新近所得最新的一个闺蜜。同样也是看起来高冷、疏离的女子一枚,却从不虚假,绝对真实。她不会尬聊,却会在和我说到会心处时肆意大笑;她不会迎合讨好,常常拒绝我的请求,还会在我说得起劲时突然告诉我要挂掉电话去吃饭。但,我和她的相处却十分轻松,因为沟通是透明而自我负责的。没错,她也是自我成长道路上跋涉的女子一枚。我们之间,简言之,可以称为有觉察的闺蜜关系。
期待和失落
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之后,回头看我的闺蜜们身上那些共同的特质,我也渐渐了然,我和她们之间的互动模式里相通的部分——索爱和包容。
索爱的人是我,包容的是我的闺蜜们。
如上所述,我的那些闺蜜们大多都是真性情的、流动的,以及活得自我的。而我,恰恰相反,有许多制约、拘谨、敏感和脆弱。
无意识地,我向她们要了很多爱,而她们,也给了我许多包容和支持。
还记得初中的一场歌唱比赛,我报了名,却对唱什么、怎么唱完全没有主意。S把我带到她家,一遍一遍地挑歌、听歌,陪我练习。最后走上舞台,我发现自己根本打不开嗓音唱好歌,也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适合参加歌唱比赛。相反,我想起S高亢的嗓音,唱歌,其实是她擅长的,但她只想着鼓励和支持我,并没有任何取而代之的想法。
忘不了高中时和X的黏腻,而那一份黏腻,更多其实是我对她的依赖。在我的世界里,她几乎是我高中时期唯一的朋友,而她,大抵是为照顾我的感受,割舍了许多和其他女生的交集。下课后,我们一起上厕所,一起到操场散步,一起愤世嫉俗。然而,即使如此,我依然对她使了许多小性子,为了她在我之外有的那些女朋友。我对她的依赖和期待那么深,以至于在我们大学毕业并各自成家后,因为我的一次住院她没有及时探望,我切断了和她的联系,对她关闭了心门。
让我意外和欣喜的是,五年后的一天,X再次回到我的生活。一场电影,前嫌尽释。各自已为人母的我们有了更深的连接。那个有些孩子气的她,那个嬉笑怒骂却内心笃定的她,再一次,丰富着我的生命。
作为学生时代结束后在职场结交的闺蜜,Z和我之间的“纠葛”不像我和X之间那么深,却同样给了我许多包容。比如,同居一室的互相接纳,对我任性调班的默默接受。她还曾冒被我误解之险,就当时我所身陷的充满攻击性的人际关系给过提醒,如今忆起,可谓莫大的善意。
而就像硬币的两面,我对闺蜜的需要和期待,虽然“甜蜜”,却也可能成为她们不能承受之重。与我交缠最深的J,就是这样被我“吓跑”的。在彼此关系中越来越多的期待与失落起起伏伏后,我们之间的情谊画上了一个休止符。她转身面对和探索自己,我也不得不转身面对和探索自己,感受那一份作为个体的人最深最本质,需要面对的“孤独”。
正是对这份“孤独”有着相同的体认,让我和W有了一份特别的连接。经过几夜同一间酒店的共宿后,我们成了经典的闺蜜——一起通宵聊过天,互相知道对方的小秘密,也会为八卦的话题大笑。不同的是,所有的笑闹,最后总会落点到自我觉察。因此,我们又是新式的觉察型闺蜜。少了一些期待的困扰,多了一些界限的尊重。
黑洞与赤诚
闺蜜关系也是亲密关系,暗藏着许多亲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雷区。
比如竞争、嫉妒,依赖和反依赖,以及权力斗争。
而每一个雷区后面,其实都是一个我们内在的黑洞。需要我们老老实实去审视。
在我和X以及J的关系中,就因为互相踩到了雷区,而互相有了伤害。
我愤恨X没有如我期待第一时间及时在我需要她时出现,因此关闭了心门,看似X的疏漏所致,其实却只是因为她的这个行为牵动了我被遗弃的伤口。而这个伤口,早在我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存在。多年后,当我进入自我成长,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内在那个害怕被遗弃的黑洞,我也逐渐能够从“受伤”的幻象里走出,最终接过X抛来的橄榄枝。
而重新连接后,通过交流,我才得知,在X那里,与我切断联系时,她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面对“我不够好”的黑洞。这个黑洞,直到多年后她生下二胎并同时考取了MBA才得以填补。她也才有了重新向我抛出橄榄枝的力量。
我和J的关系,也同样因为对比和竞争的存在,平添许多困扰。虽然我们也互相袒露脆弱,但袒露的程度仍不足以让我们了无挂碍。或许,是我们都还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各自需要面对的黑洞——我对她的依赖以及她的反依赖,背后是我要面对的对竞争恐惧的黑洞,以及她要面对的无法不带愧疚全然为自己需要负责的愤怒的黑洞。
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关系里赤诚的存有。
就像《七月与安生》,历经深深的纠葛乃至互换了活法之后,一个真切地懂得了另一个,另一个也成了这一个永久坚定的支持。
也像《欲望都市》里的四个鲜活的时尚女郎,尽管时有冲突,却终究在冲突后体认和接纳彼此差异的存在,在一个袒露脆弱时,另三个总是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人。
关键的关键在于,看见并且承认,那些期待只是我的期待,那些失落也只是我的失落。
我可以期待闺蜜如我所愿对我无条件接纳,我也要能承受闺蜜做不到或者不愿做带给我的失落。
不执着于关系存续的形式,只在每个同在的当下,感受同频的跳动。
如果,有些美好,有些赤诚,终将成为回忆。那也接纳它们的逝去。然后,再老老实实去经验面对逝去时那一份遗憾。
这些,我未必都能做到。
但那却是和闺蜜通往亲密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