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父亲,你懂不懂?——《台阶》文本解读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李森祥的《台阶》一文,安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虽先前从未读过文本,却在很多名家文本解析的文章里都见到了他的身影,深知这一篇定算得上经典之作。说起来内心对于经典名篇是有畏惧之心的,正因为经典,研读的人角度之广,思路之开阔,总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归根结底问题症结所在于自己恰恰缺乏了躬身研读文本的能力,总想着参照名家文本解析,到头来解析愈加丰富,自己就更如走进万花筒般摸不到头脑找不到方向吧。自己去读,去感悟思考梳理,进而参考他人之言,反思总结,才算正道。安安心心的读过文本内容之后,发现几处值得思考的地方,与君分享。一、这样的父亲,你也许不懂。毫无疑问,农民出身的父亲与我们是有距离感的,农村生活于我们是遥远的。“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但就是这三级台阶,也还是他一口气背了三趟到家,没给石料钱从石匠那里得来的。这样的台阶,是父亲用力气换来的,农家人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最不值钱的也是力气——除了力气什么都没有。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因为有沙子,父亲要用板刷在脚上刷才能洗净。这样的家庭是贫穷的,生活是艰苦的。一年洗一次干净的脚,却觉得轻飘飘的没了着落,甚至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我们无法想象那样一双干裂着口子的脚板如何用板刷费力去刷,竟也不会生疼,我们并不清楚也许磨出老茧的双脚不知道披荆斩棘经历了比板刷更残忍百倍千倍的痛楚,竟已然麻木。就是这样我们眼中的“残忍”,父亲怎能安睡?如此贫穷的父亲,贫困的生活,让向来不问农家事,不懂农民苦的自己,和长期生活在优越条件里的孩子们,很难感同身受。文末“我们家的台阶低!”一个叹号,叹出了无尽的悲哀。父亲这句翻来覆去说了不知多少遍的话,也同样道出了父亲内心深处的声音——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老实厚道的父亲,没人说过他有地位,他从来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即便这样他也想拥有高台阶的新屋,撑起自己的地位。然而,经历漫长时间,准备了大半辈子,耗费了不知多少个日子的父亲,有了新,经历漫长时间,准备了大半辈子,耗费了不知多少个日子的父亲,有了新屋和高台阶,是不是就真的有了地位呢?他坐在最高的一级台阶上抽烟,憋住不磕烟灰,因为新台阶不经磕。与村人打招呼竟然答错了话,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道招呼不自在,就一级一级往下挪,直到最低一级又觉得别扭。是啊,别扭的是父亲。由此可见,父亲是自卑的。即便有了新台阶,他依旧还是卑微的。即便有了新台阶,他依旧没有地位。读至此处,我们“外人”总是习惯性地站在高地怜悯着可悲可叹的父亲,因为我们的生活从来也衣食无忧,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很难把握到人物的处境和心境,甚至反问:父亲一辈子辛苦却依旧换不得任何,哪怕自己内心里的自尊都尚且无法获得,他这一辈子多么失败,多么可悲啊,他这样艰辛,值得吗?这样的父亲,贫穷,艰难,我们油然而生的是对父亲的无尽的悲悯,应该是的,但除了紧皱眉头的悲悯可怜之外,我们似乎又真的不懂他。二、这样的父亲,你应该去懂。然而,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否应该就停在“悲悯”上戛然而止呢?是不是父亲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文本定位在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上?拜读了王君老师《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感触颇深。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父亲的伟大,因为他在一无所有的背景下用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家园——这是他的物质家园,也是他的精神家园。父亲当然不会意识到,正是这样的精神,艰难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农民连这点精神都没有了,所有的理想就更会成为天方夜谭了。也许是因为文学作品需要更集中地揭示生活本质的需要,这篇小说侧重渲染了新屋建好后父亲的失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老农奋斗一生建好一幢新房子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甚至是中国农民或者说是中国底层平民的常见的生活状态。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生一项最重要的“事业”的成功,它带给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应该是巨大的。”“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他也想拥有高台阶的新屋,撑起自己的地位。进而让自己的子女能挺起腰杆,虽然很多时候世事并不能处处如愿,却依旧无法逃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子女的何尝不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过活着自己的日子呢。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但这恰又是千百万中国农民命运的真实写照——结婚,生子,抚养孩子长大,上学,造房子给他结婚做新房,甚至更有为子女抚养第三代,自己的人生目标也算达成,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已然走到了尽头。我竟想到了自己去世多年的爷爷,想到了老家土房子里存着的金黄的麦粒儿,院子里结实的牛儿,磨得发亮的锄头,压得变形的扁担。爷爷一辈子曾经也是如文中父亲一般,奔波在山间地头,用黄土地和自己的汗水养育了爸爸、姑姑、叔叔三个子女,为他们的生活忙碌。我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省吃俭用勤勤恳恳攒了一辈子钱,供养我和姐姐上学,结婚,甚至而今还依旧为我们的下一代奔忙着。文章里的父亲何尝不是我们身边那“为之计深远”的父亲呢?他们一生为家庭而活,为子女而活,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家。男人是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亲的角色从来都是伟岸的,又是悲壮的。“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人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是啊,之所以尴尬是因为父亲终归还是自卑的,父亲终究还是老了。挑水闪了腰从此以后很少跨出家门台阶,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他的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没动,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老了,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的造新屋修高台阶的日子里,就在这样为了赚得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地位,为了子女往后可以挺起胸脯做人的岁月里,父亲把自己的力气不遗余力的放进去。文末“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一句深深的叹息却道出了多少的无可奈何啊!正是深深地明白父亲在为了全家过得更好一点的奔忙的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他用肩膀扛起整个家,这样的父亲是伟大的,可敬的。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杨绛老师说:“人生实苦。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恼地度过了一生。贫贱的人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业,生男育女得操心。富贵的人要运用他们的财富权势,更得操心。”无论贫贱富贵,人一方面要为了生活操心或争名夺利,另一方面自己将钱买憔悴。这便是人生的“两难境地”——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奋斗,要奋斗就需要付出,也就会衰老。这样的父亲,我们应该懂得,应该去赞美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的父亲,你懂不懂?——《台阶》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