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

    拥抱生命经验,跳一场诠释之舞

      《叙事探究之意涵与实施》

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类的神经回路天生对故事有一种渴望,阅读故事会使人类的脑部分泌多巴胺,因为有故事,我们才成为人类。

      上课初,钮教授让我们看到两则则消息:

消息一:2006年10月,全世界有将近6000人死于台风带来的洪水中。

当你看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觉:

消息二:2006年10月,有一片大水直接冲向一个小男孩,他绝望的抓住快要发狂的母亲。她试着安抚小男孩跟他说:别担心,宝贝,我在这里,我不会放弃你的。在大水冲上他们身上前的片刻平静里,她感觉他放手了下来,不久后他便从她怀里冲走了。他的哭喊声夹杂着各种可怕的声音,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化为碎裂的木屑,这些变成她下半辈子始终萦绕于心头的声音。还有他被冲走时的惊诧表情,好像对她说:我相信你,但你却放开了手。

当你看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觉?

      听到6000多个无名无姓的人死于台风带来的洪水,感觉远远比不上看着大水冲走小男孩那样让人心痛。

        这就是叙事研究的意义。叙事探究即对斜事进行探究.着重叙事的时间、情境脉络和其关联性,以及强调合作和让参与者充权赋能.并且以叙事体的形式展现他们的生命经验。研究参与者可以是他人所以是自己,着重以故事作为理解经验的方法。叙事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认知和思考方式:叙事性思考和命题性思考。

        紧接着讲了《史基普》故事:史基普望着一群心怀疑惧的股东,思考如何说服他们跟随他的领导。是告诉他们【我会放下成见,仔细聆听】?还是【我曾经自负导致错误】的故事?最终选择了讲故事,赢得了股东的信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展现你是谁,而不是告诉我你是谁,可信度便相对提高,而一个故事就能让你展现你是谁。

        这就是說故事的力量。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叙事者将这个故事呈现在其他人面前,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某样東西反射出来,任何故事的中心力量就是碰触到个人的某种情感,它神奇地唤醒我们真實的自我,看清我内心深处的感情,让我们真实的面对自己。

以下六种故事是发挥影响力最佳选择:

1.我是谁故事

2我为什么在这里

3.愿景故事

4.教诲故事.

5.实现价值观的故事

6.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故事

叙事与故事不同之处在于,故事是一系别静态的事件,而叙事是自我建构的历程。接着钮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角度看,是不一样的。

星云法师曾说了

凡事看云端;

有苦有乐的人生,才充实;

有生成有败的人生,方合理;

有得有失的人生,最公平;

有生有死的人生,很自然.

      这也启发我:生活即叙事,瞬间发光是生命的亮点,时时刻刻都可以自我叙事。在我们教学与生活中,自己的经历与学生的故事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而我一直在想,我如何把数学能用讲故事的形式叙述给学生,让他们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个案研究之意涵与实施》

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个案研究缘起人类学和社会学,后来个案研究使用在很多情境中,包括政策、政治科学和公共行政,社区心理学和社会学,组成和管理,城市和区域设计,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主题的研究。

      个案研究有两种类型:量化取向,发展为「个案实验法」,质性取向的个案研究。此处所指的是质性取向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主体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个案研究的意涵

(一)个案研究不同于个案工作、个案方法、个察历史、个案纪录。

个案工作:针对个体造应不良的原因提出发展、调适、补救、矫正程序;

个案方法:是一种教学技术,提供案例以达到给学生实例;

个案历史:是指追溯到某些特定的个体、群体或组成的过去;描述他们并做成报告就是个案记录

个案研究的主体是他人,而不是自我。

(二)

Smith指出个案是个有界限的系统,界限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stake指出个案是功能特定的

Yin主张个案研究是一种实证方法.它运用多种来源的证据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探究当前的现象。

Merriam指出个案研究具有特定性.描迷性和启发性三项特征

个案研究区分其他研究

个案研究的类型:

(1)从研究参与者数量:单一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

从分析单位来分:整体个案研究(单一)和嵌入个案研究

综上有四种类型.。单一个案整体设计、多重个案整体设计、单一个案嵌入设计、多重个案嵌入设计。

(2)从研究问题的类型:描述性个案研究、探索性个案研究、解释性个案研究。

(3)从研究目的的类型:本质性个案研究、工具型个案研究、集体型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实施

      个案研究强调资料收集方法与来源的多样性,包括:访谈、观察、非干扰性测量。其中访谈和观察是干扰性测量非干扰性测量又称非互动的策略。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访谈一项,钮老师首先还是从生动的例子入手。下面我主要分享一个伤痕实验例子。

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    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这个小故事对我的感触很大,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过多在乎别人的眼光,而丢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我。另一个小故事《猴王的访谈》哲理也非常深刻,人类由于自己思想的局限性,自认为猴王也不聪明不有趣,访谈猴王时全都采用特别简单的问题。采访结束猴王对一只猫头鹰说道:真是一个愚蠢的人类,他问了简单且毫无意义的问题,我给他的当然是简单且毫无意义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马龙效应,也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的期待就是最终结果。在对待教学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一味的不相信学生,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就是这样,只有你对学生有高期待,他才会有高成就。


        接下来内容是《质的访谈》告诉我们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去学习,学会专注倾听和技巧询问的价值。封闭式的问题会让访谈变成一种质问和猜谜,而不是一场深度的对话,好的访谈问题最好是:开放、价值中立、而且清楚明白的。在我们课堂中,不禁问自己,我的问题是否发挥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是否引发了他们更深的思考?


        观察包括结构观察、非结构观察和半结构观察。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命的功课》一个人让自己的四个儿子去观察一棵桃树,四个儿子分别从不同的季节出发,最终观察到的桃树完全不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在冬天时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识也一定要全面,不能片面的看待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重要的是拥有着一颗善于欣赏的心、善于观察的眼去面对孩子们。


        非干扰性测量主要包括:档案资料(信件)、物理线索(书页上的指印和污迹)、简易观察。在这介绍一下档案与文献的区别:档案资料是指和研究参与者有关的资料,包括研究参与者撰写、提供或论及的档案(例如:日记)。而文献只和研究主题有关,并不是和特定研究参与者有关,无法直接补充或查证访谈和观察收集到的资料。简易观察和观察的区别:简易观察中研究者扮演被动的角色,不和研究参与者互动,采取间接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而观察类型中有一种是参与观察,它会和研究参与者互动。简易观察中记录的项目比较狭隘,仅记录外观和身体符号、表达动作、身体-位置和语言行为,可以配合访谈和观察实施。而观察的项目比较宽泛,包含事件、活动、互动……,完整且深入的观察亦包含简易观察。

        最后以老子的一段话自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东省首届教育科研高级研修班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