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部族系蒙古民族的一部份,是成吉思汗仲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后裔。一六四九年九月二日(贤治已丑年八月十五日壬寅)从呼伦贝尔出发征战、游牧来到阴山南北麓以及黄河北岸居住。乌拉特部族以善于制造枪、炮及其它器皿而着称,曾被圣主成吉思汗命名为“乌拉特”(蒙语意为能工巧匠)。乌拉特部族位于蒙古民族的中心地带,对东、西,南、北中的传统文化,艺术交流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他们在继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俗文化,其中乌拉特婚礼尤独具特色。
婚礼为乌拉特部族一大礼仪。其中包括提亲、定亲、迎亲、送亲、回门等诸多礼俗,并在每次宴席间有祝词人祝福,歌手放喉高吭等宏伟场面。婚礼以歌舞相伴,穿插赛马(赛驼)、摔跤、射箭等男儿三项技艺,融娱乐、艺术、风土人情为一炉, 雅俗共赏,它对了解和继承蒙古民族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求婚旧时蒙古族的定婚年龄在15岁以后,不满15岁不成婚。在习惯上女方的年龄略小于男方,但一般不超过4、5岁。乌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办。求婚时找个代理人,蒙语叫“照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接着给女方老人敬酒,献上哈达,同时提出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对方老人如果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求婚。
订婚比求婚略复杂。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男方到后,先将礼品敬献给亲家,而后敬酒,再坐下来商谈彩礼。蒙话叫“玛拉萌格”。彩礼包括牛马驼羊,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可多可少。谈彩礼的过程实际上是坐唱过程。蒙语叫“乃日”,是联谊的意思。宾朋贵客坐上席,放乌查(即羊背子),敬酒,念敬酒辞,唱敬酒歌。祝辞由一个来念,敬酒歌则由女方请来的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饮一次酒;每唱完三支歌后,在座的人们回唱一支歌,敬歌手一盅酒。这支歌的大意是,在座的人们表示愿意欢聚一堂,共同欢乐,顺便也是让歌手休息一下。所唱的3首传统歌是:《永恒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统称“三福”。
娶亲
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据记载,蒙古族在800年前成亲时从远方聘娶。这个习俗慢慢进化当娶亲到来时,演变成了现代蒙古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习惯。娶亲时娘家也待客,放乌查、敬酒、唱歌、举行坐唱,等待男方娶亲到来。还要请一位能说、能唱、能喝酒的总代东。娶亲时陪同新郎的有媒人、伴女婿和长辈各一人,青年男女数人,念唱赞词者一人,共约六、七人。
当娶亲到来时,女方唱念赞词者带领几名敬酒者迎出门接待酒者迎出门接待,下马后敬酒。敬酒之际,女方念唱赞词者主动提问,男方念唱赞词者出来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什么地方,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对,披红挂绿,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是因为有了美好姻缘来娶亲……女方又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而后,请进屋内红火,坐唱,由女方请来的歌手歌唱,放乌查。
待到姑娘出嫁的吉时良辰,大家出动为姑娘送行,歌手们唱起《送亲歌》。
你像清泉水那样流淌,你像春柳那样飘荡;姑娘出嫁远离家乡,送别为你放声歌唱。
你像山泉那样清亮,你像山榆树那样飘扬;姑娘出嫁远离家乡,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从女方到男方家的途中,娶亲、送亲双方不是只顾赶路,还有热闹的追逐戏逗场面。距男方家约5~6千米时,新郎跃马扬鞭,赶上前面的新娘,以镫击响新娘的镫梁,策马向前飞驰而去,送亲的亦策马扬鞭,设法追上新郎夺其帽子。娶亲的其他人则竭尽全力,保护新郎,不让送亲的靠近。这也是对新郎坐骑和新郎骑术的一次考验。你追我赶,你争我夺,气氛紧张而热烈,非常有趣。如果男方保护不力或因新郎坐骑不快而被抢走帽子时,男方要手捧哈达,献给抢帽之人,说好话求取帽子。击镫、抢帽是娶亲路上的一场极为激烈而热闹的场面。乌拉特蒙古族在喜庆婚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要被视为没有礼貌。
当娶亲的即将回来时,男方门外铺一块大白毡或地毯,同辈人出门迎接,长辈则在蒙古包依次入左侧坐定,饮酒取乐,等候娶亲的到来。新娘到达门前,未下鞍就要品尝盛在银碗内的鲜奶,随后在搀扶下同马鞍一起滑落在白毡或地毯上。这时扮娘或嫂子们会簇拥着新娘踏白毡步入蒙古包。送亲者必须在迎亲桌前接3杯酒后,方可进屋。届时,男方歌手在屋里引吭高歌,以示热烈欢迎。
新娘进门后,不揭面罩与新郎一起跪在灶前,拜灶,拜长辈,行叩头礼。然后到新房,嫂子们帮助梳洗打扮,将其头发从中间分开梳理后,罩上发罩,佩带首饰(头戴),穿上坎肩,回到宴席厅向长辈和众亲戚一一递鼻烟壶,请安问候。受礼者,亦有赠送礼品的。随后,举行盛宴,伴娘伴女婿领着两位新人敬酒,歌手唱敬酒歌。主婚人和一些长辈每接一杯酒,还要祝颂一番。随后,男方的年轻媳妇和小伙子们也频频敬酒助兴。
送亲的提出起程时,男方要向每位送亲者致以薄酬,并在门外较远处铺设毡子,摆上方桌,上搁两块油饼和一只羊头。这时屋里唱起了“阿拉泰杭盖”(辞行歌)。双方主婚人手捧银碗,斟酒敬3杯后,致谢告别。女方主婚人上马后,接住男方递来的羊头,边扔向外手,边飞驰而去。
汉族习惯是拜天地成亲,蒙古族则拜火成亲。拜火是乌拉特婚礼的又一高潮。
新娘来临之前,男方接待客人进行一般性红火。得知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必须有人搀扶,脚不得着土,必须踏着地毯或毛毡入新房。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乌拉特的习惯是先拜火,后拜父母双亲和长辈。
按照乌拉特婚礼的风俗,新媳妇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给她起一个新名字,一般在结婚之前就已经起好了。当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媳妇要早早起来在伴娘的帮助下开始煮砖茶,做第一顿饭。
探望闺女
送亲者到新房探望闺女是一种仪式。有当日探望和几日后探望两种。探望闺女虽然很简单,但也很重要。因为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门。
回门
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各地蒙古族婚礼文化在好多环节有相似之处,但有两个方面是乌拉特婚礼所特有的内容。 一是,在乌拉特婚礼中,要专门聘请歌手唱婚礼歌曲——律歌,为婚礼制造热闹喜庆的氛围。普通平民百姓家庭一般请3~5名歌手,富裕的人家按照经济水平可以请更多。而且歌手唱歌全部清唱,不用任何乐器伴奏。所唱歌曲曲目和顺序有规定,不能颠倒也不能随意更改。歌手所唱歌曲均由梅日更活佛创作(梅日更活佛是18世纪著名音乐创作家,创作了80首歌曲)。在婚礼中,一般人家举行婚礼唱九首歌,大家族可以唱十八首或更多,能持续三天三夜。 乌拉特婚礼中第二个特殊地方是“敬喜杯”。当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给每一位来宾敬酒时,来宾必须当场赠送礼品表示祝贺,这个风俗叫做“敬喜杯”。所以在参加婚礼时,来宾一般要准备两份礼品,一份送给举办喜事的男方家人,另一份则在婚礼上送给新郎和新娘。当时人们赠送的礼品大部分是牛、羊、骆驼、褥单等等,给钱的比较少。
(文/来源乌拉特后旗旅游局)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