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497】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组织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019-06-13

8、

秋,武陵蛮夷造反。

9、

冬,司空胡广辞职。

10、

十一月二十八日,京师地震,皇帝下诏,命百官举荐独行之士(特立独行,有高尚节操,不随波逐流的人)。涿郡举荐了崔寔。崔寔到了公车(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称病,不参加对策,回去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议论政事,名叫《政论》,文章说:

“天下之所以不治,常常是因为人主承平日久,风气逐渐败坏而不能察觉,政治日渐衰微而不改进,对危乱习以为常,疏忽怠惰而不自知。要么是荒淫嗜欲,不理国事;要么是不听谏劝,喜爱假话,厌恶真话;徘徊歧路,不知所从;亲信的近臣,什么事也不做,只求保住禄位;疏远的官员,说一点真话,又因为人微言轻,不被重视。于是王纲废弛于上,智士抑郁于下。悲夫!

“自汉兴以来,已经三百五十余年,政令垢污,积习难改,上下懈怠,百姓怨声载道,都希望能恢复中兴气象!济世救国之术,在于将决坏之处补好,将倾斜之柱扶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求恢复天下安宁。所以圣人以权变之道,根据当时的需要来制定法制,采取的具体步骤,各有差别,总之是不强人所不能,也不放弃急切之事,去追求自己向慕的理想状态。

“当初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近处的百姓喜悦了,远方的人民自然就来归附。鲁哀公问的时候呢,他又说政治就是任用贤才。齐景公问他,则答以节俭财用,尊崇礼制。这并不是孔子有不同的主张,而是每一个问话的人,他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所急需的事情不一样。俗人拘泥于文字,一心稽古,不懂得权变。奇伟所闻,简忽所见,听到的古代的故事,他觉得珍奇伟大,眼前明摆着的事实,却视而不见,这样的人,怎么能跟他谈论国家大事呢!

“所以,建言的人,虽然说的话符合皇帝的心意,还是被拉扯阻碍,不能施行。因为那些顽劣之辈,不懂事通达权变,只是习惯于日常所见。你和他一起干成一件事他都找不到快乐,更何况要他一起来谋划未来!他们的愿望,就是一切按旧章惯性往前挪步罢了。顽劣之人如此,那些有能力的大臣呢,又嫉贤妒能,只认为自己高明,办法再好,只要不是他提出来的,他就要奋笔疾书加以反对,一定要搞到你弄不成!

“于是,建言者寡不敌众,终于被君王抛弃,就算是稷、契这样的圣贤复生,也是有志难伸,这就是贤智之论总是抑郁而不能伸展的原因了。”

华杉曰:

如果你想制造出你的敌人,你就给工作提建议,任何一点小小的建议都行,反对者就会像快闪族一样,从地底下冒出来,以各种各样你意想不到的理由反对你的建议。

为什么呢?他们反对的原因,都不是他们嘴里所说的理由,不是什么工作意见,而是人性。

首先,他们对你的建议能否成功,并不感兴趣。或者说,并不希望你获得成功,因为任何一个比他们成功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任何一件不是因为他的功劳而可能获得成功的事,都是他要极力反对的。

其次,为刷存在感而习惯性反对。因为赞同你的意见,就是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了,唯有反对,才是他存在的价值。越是反对,越是体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忠诚。

第三,你的建议要求做出改变,而他也在被改变的范围内,他不愿意改变。或者说,采纳你的建议,就要制定行动计划,而其中一些行动任务,必然会分配给他,而他懒惰,不愿意增加新的工作。

崔寔说那些人“不知乐成,况可虑始。”就算这事能干成,他也不会乐见其成,你还能指望他一起来谋划开始么?这样的情况,在任何组织里都比比皆是,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领导,就会形成一个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组织文化,那就是这一坛酱缸。崔寔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虽然应征到了公车,但是并不愿参加对策,请病假又回去了。回去之后,心里还是有话要说,就自己发表了一篇文章。

华杉版资治通鉴【497】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组织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019-06-1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版资治通鉴【497】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组织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