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深远的三个激励机制案例

对我影响深远的三个激励机制案例_第1张图片

《隐性动机》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是看到事物的隐性动机,把握事物的核心因素,才能改变现状。比如激励机制,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痛点,方案才能奏效。这对律人律己都很有启发。

我这里打算拆解几个案例,深化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一)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FedEx联邦快递公司。当时快递公司在初创阶段,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努力提升包裹的运送效率。然而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夜班的效率总是提不起来。管理层为此想了很多的办法,对员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说教,甚至上升到道德高度,然而全都不奏效,为此伤透了脑筋。

在种种努力全都失败之后,他们突然意识到夜间的工作是按照小时计费的,员工并没有任何动机去提升效率。于是,管理层很快把工资改为计件制,只要完成任务可以提早下班回家休息。

问题瞬间解决了!大家争先恐后的提前完成任务,或者早下班,或者干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管理层看到这一结果,后悔为什么没能早一点想出来呢!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我们能有办法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统一的时候,会产生出巨大的效应。也就是蔡叔讲过的“自己赚钱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别人能赚到钱”这个原则。努力找到利益的统一结合点,是我们深度思考的方向。

(二)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福特公司,当时老福特愿意付出一天5美元的工资来招聘汽车制造的技术工人,这是当时最高时薪的两三倍。这样做的好处是把技术水平最高的工人全部招到自己旗下,工作效率高到惊人。工厂的装配任务总是完美实现,同时也保持了技术领先的地位。

大多数时候,公司总是尽量减低人力成本,比如把老员工置换成年轻的新手,就像割韭菜一样,员工成为衡量成本的一个小零件;每一个岗位在制定工资的时候也会是向平均行业水平看齐。我们是否还可以从老福特当年的管理哲学当中学习到其它的管理路径呢?这个案例和第一个案例略有相似之处。高薪并不意味着成本上升。

(三)

第三个案例是美国的铝业公司。1987年的秋天,世界三大铝业巨头的美国铝业公司,因为利润逐年下滑,新上任的CEO保罗奥尼尔受到华尔街媒体的热切关注。

大家期盼着聆听他对提升利润的解读,然而等到的却是一句“我会把精力花在保障工人的安全这件事上“。有的投资经理在记者招待会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冲出大门给客户打电话,建议他们立刻抛售手上的股票,一定要赶在会开完之前,这样其他的股东还来不及行动。

然而奥尼尔在任的过程中把铝业公司的股价翻了五倍,利润逐年攀升,工伤率逐年下降。等华尔街醒悟过来,大家又回去向奥尼尔讨教,当年为什么选择安全这件事。

奥尼尔说,”当你试图改变公司,你不能命令人们去改变,这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我决定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一件事上,当这一件事开始撬动之后,人们的习惯松动了,才会发生连锁反应,实现整个公司的改变。“

这位奥尼尔后来被小布什拉去做了财政部长。

这个案例对我的启发很大。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十分棘手的事情的时候,试图改变非常困难。这件事本身会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盘根错节,相互缠绕,似乎拉动哪里都不能有什么效果。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时候,怎样找到核心切入点呢?

奥尼尔选择了安全,这就涉及整个生产链的效率和流程。然后再把这种改变逐步扩大。我想,对于铝业公司,生产应该是重中之重。产品质量决定了销售量,产品的效率决定了利润率。

然而这样的一个链接十分隐性,甚至整个华尔街的老手们都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告诉我们,隐性动机,并不容易把握,即使是很有行业经验的人。

不过,另外一个非常积极的观点,我觉得更有现实意义:即便是复杂的系统,只要你能够单项切入,都是有反转的机会!比如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那么,请停止无休止的思考吧,把注意力放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上,然后着手处理这件事,盘根错节的复杂系统就可以被轻松撬动了!

比如因为《北京折叠》而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曾经发文分享她进入写作的个人经历。当时身处清华物理系,被高手碾压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为此深深苦恼和怀疑自己。在进入经管学院读博的时候,她开始陆陆续续发表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深深享受创作的快乐。当脑海中的概念跃然纸上,自己的困惑慢慢不复存在。

写作成为找到自己的纽带。

对我自己有效的事情目前就是跑步。跑步时我陶醉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有时候拿出几件事情来思考,有时候专注于呼吸,有时候投入到眼前的景色当中。而跑完步总是可以轻松启动比较困难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看到里程数不断积累,一次次突破自己跑步的极限,心里超然的平静。自己和里程数一起成长。

不知道这三个案例是否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呢?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不妨关注个人公众号:爱丽丝不梦游


对我影响深远的三个激励机制案例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深远的三个激励机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