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明德楼三点半的失落与骄傲


人大明德楼三点半的失落与骄傲_第1张图片
人大明德楼

缺失的存在感


201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阿里巴巴报告厅,能够轻易坐下100多人的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6点,司仪准时开场介绍,这个由全球最顶尖的咨询公司贝恩冠名的案例大赛,拉开了决赛的序幕,从48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的6支队伍粉墨登场,浙大、北大、复旦、上交、清华。但是,偏偏没有人大。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在这个只有清北复交浙人这六所学校才能够参加的贝恩杯决赛上,缺少人大人的身影了。

在人大,商科专业的同学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商业比赛,贝恩杯、四大的税务挑战赛、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参加的比赛越多,收获的失落就越大。或许是时运不济,或许是准备不足,人大的同学在商赛上得奖的比例,并没有清北那么高,几次打击之下,很多人就默默离开了商赛的舞台。

那在面试中呢,人大的同学表现的更多是温和有礼。有一位参加过快消公司的管培AC面试的同学这样对我描述:

「P 大女生骨子里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T大的男生比较安静,不过总是能在关键时刻说出1-2个非常深度的观点,几所财经类大学的女生很明显实习过很多次,行业词汇非常熟悉,小组讨论第一句话开头一定是她们。不过让我感到意外的却是来自 R 大的两个女生,她们非常温和,她们留下的所有印象,只是自我介绍的时候介绍的那一句“我来自 R 大”。R大应该是很多文科生梦想的学校,但是他们的表现却让我对这所大学有了新的认识,的确他们不像那几所大学如此具有竞争力,不过他们的温和与谦让,的确让会你非常喜欢这份性格。不过,我也不知道这在面试场上到底是否是好事。

另一个做HR的姐姐告诉我,在她了解的N多家公司里,很少会看见很多人大人出现。提到在人大的生活,她有点感慨:

「在人大,你肯定不会冷却,但也不会沸腾,有点像一杯温水」。


迟来的恐慌


坐落在北京中关村最繁华的地段,人大的地理位置很是优越:开往国贸的10号地铁线;开往金融街的4号地铁线;步行就可以到达的互联网公司们;BBS上也贴满了各大公司招聘实习生的帖子。同样令人满意的是学校附近的几个购物中心,生活极为便利,甚至很多清北的同学也要坐车来人大旁边的华星UME看IMAX电影。

人大明德楼三点半的失落与骄傲_第2张图片
人大位置图

而人大另一个出名的就是春假了,最长的假期可以达到10天。如果你朋友圈有人大的同学,往往在那时会被他们的各种旅游照刷屏。

于是,在度过三年愉快大学生活之后,很多人大的同学会猛然发现,原来毕业已经这么近,而他们,似乎还没有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他们之中不是没有人曾尝试过在校园时期就投递简历去实习,但略略尝试了几次就杳无音信的结果让他们开始死了心:还是先安心读书吧,跟着导师发paper也是很好的啊。

终于,在大三结束的时候,有更多的人涌入了考研和出国大军。他们急切地需要这一两年的缓冲时间,来更多思考自己的未来。对于人大的本科生,很少有人会一毕业就去工作,考研、保研、出国还是占了主流。人大的学姐曾经推荐给我一个人大经验分享平台,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下面的菜单栏只有两个:外保和出国。

一位在人大读社科专业的学姐曾告诉我,在人大最火的是银行宣讲会,长队能从如论讲堂排到知行楼,她说:“银行招人不太看专业,而且我们学校还有很多的人渴望稳定一点的生活吧”。

另一位同学的评论是,人大的学生是比较缺少紧迫感的。然而,在两年研究生生活过去后,大家都能拿到不错的offer:去银行总行的、去券商投行的、去央企总部的、去中央部委的、去500强管培的、去顶尖咨询公司的……

但是,总会有人想着,如果有人能早点告诉我提前做准备就好了……


三点半的明德楼


和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同,人大光是商科财经类专业,就有三个大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加起来每年招收的本科生能占到总人数近三分之一。在这些商科院系里,就业导向的氛围会更浓一些。但有趣的是,本科毕业后就业仍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跟很多人恐慌地选择读研不同,他们是主动决定读研的,为了更好的平台。

有一个学霸是这样描述他在人大的四年的:

每天早上都要在6:30之前起床,不管昨天熬夜到几点,中午只需要睡20分钟就够了;

大一,学分绩刷的越高越好,一位学姐曾这样说过:“只要你大一上的GPA能拿到4.0,那么之后恐怕你做什么都可以了”;

大二,投行咨询协会、宝洁俱乐部基本是标配;

TOEFL和GRE/GMAT最好要提前考下来,如果以后想出国,那么可以参加模联,以后如果有参观牛津和哈佛的机会,在自己的CV里,也会是有竞争力的加分项。

凌晨三点半的明德楼泊星地咖啡,即使是非期末时间,也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刷夜者的身影,毕竟国赛、贝恩杯、毕马威案例大赛、欧莱雅大赛这么多比赛要去参加,仅仅是一个数学建模比赛,就需要三天三夜的准备。

的确,在这四年的时间中,跑得最快的那一拨人早已为自己未来的路扫清了障碍,无论是模拟面试、参加竞赛、还是进入最难进的社团和最优秀的那群人在一起。有位佼佼者说到:“人大确实是很好的平台,出国交换也好、找实习也好,各种资源都很多的。而最顶尖的那一拨人,他们的去向也确实代表了国内大学生的最高就业水平。”

但是,当站在中金公司的暑期实习笔试现场,发现乌泱泱的100多人中,基本上全部来自清北而只有三四个人大人的时候,这些明德楼三点半的刷夜者也会有些小失落。

不过,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就会奔赴清北复交或者任何一所海外名校读研,他们终于不用再体会非TOP2的自卑与狂妄了。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逻辑


后来有一位学姐这样反问我:“可有些人就是不想成为金字塔尖的人,不行么?”

学校一直告诉我们,要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但究竟该如何定义呢?

我做个好人、锻炼好身体、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也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啊!

人大的包容让这里不乏目光坚定的努力者,拼命到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对证明自己的渴望;也有人更愿意享受自己的小生活,春假出去天南海北耍一圈或者去看场话剧演出比起做PPT画Excel更有意义。

不同的选择背后,不过是不同的生活逻辑罢了。每年顶尖投行录取名单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大学生,即使招聘的潜台词是只面向北京上海TOP2的大学。他们拿着应届生中最高的工资,每天继续工作到凌晨三点半的生活。而那些愿意享受自己小生活的人,毕了业进入稳定的央企工作,每天可以跟家人一起吃晚饭也是一种小幸福。

这所园子的风格,让这里的学生少了一份偏执,也多了一分谦和。如今放眼望去,中国各行各业高管里总是有人大校友的身影,一方面正是因为这里尊重每一种选择,不会对某几个行业趋之若鹜,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这份谦和,让他们走得更远。

人大四年,看到学校既有N个专业排名第一,也有情感心理学、旅行心理学这样的课;

之前全校举行过一次罢餐,不去食堂吃饭,抵制食堂价高又难吃,最后居然真的没人去吃饭了,校长还亲自跑到食堂去和大家沟通;

当年评选人大美食,大家投票第一名给了东区食堂二两米饭。

身边的朋友,有去到美国常青藤读博士的学术帝,也有放弃学业去开咖啡馆的文艺青年,这所学校温和而包容,自由而多元。

毕业典礼上,藏在座位底下的戒指和卡片,上面写着:用实力创造未来。

正是这些快乐的瞬间构成了我和中关村59号院的故事。

或许,在人大,压根就没有“厉害的学生”和“不厉害的学生”之分吧。

她从来不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走,什么样的路是对的路。

但她却说:人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大明德楼三点半的失落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