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管理百年》读书笔记(三)

     福特公司及其创始人亨利.福特(1863—1974),在20世纪初创造了汽车生产的奇迹,创造了大规模生产及生产线,福特先生善于学习,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多方寻找灵感,把汽车装配线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在生产T型汽车时,把汽车分解为84个步骤,强调:“必须减少工人的想法,并把他们的动作也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们尽可能只用一个动作完成每件事。”“装配线的第一步,就是把工作送到人的面前,而不是人去找工作。我们现在对所有的操作都设立了两条总原则:第一,如果可以避免的话,工人不需要完成超过一个以上的步骤;第二,工人绝不需要弯腰。”装配线简单而明确,消除了传统制造法里得许多低效环节。

     福特亲自把工作的组织原则分成了三个简单的步骤:按操作顺序摆放工具、配置工人,完工时每一个零件行进的距离尽量短。使用滑道或者其他形式的载体,好让工人在完成操作时总能把零件放在相同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必须是最顺手的地方。如有可能,让重力把零件传到下一个工人处,供其操作。使用滑动的装配线,让待装的零件以合宜的距离传送。

     福特先生的这项发明在今天的工厂里仍在使用,他的提高效率的生产线、装配线,为生产的高效化打下坚实基础。在当时,这种装配线生产方式,“一个人顶得上几年前的四个人”。福特认为:生产速度带来竞争优势,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

     福特公司取得了成功,“除了社交场所外,福特汽车能带你去任何地方”,福特公司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为48%,1918年,地球上有一半汽车都是福特的T型车,福特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福特对管理的实践和思想做出贡献的同时,他有陷入管理的误区。福特发明的流水线技术,过去由一个人完成的复杂任务,分解多个步骤不同人完成的简单操作。在福特的工厂里的工人就是做工,工人按照吩咐做事。组织高度分工,环环相扣,绝不允许工人自行其是。工人们如果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就会影响工资甚至得到严厉惩罚。随着科学管理的继任者的传承,管理中“眼中无人”问题逐渐被人们所诟病。

      科学管理在世界各地得到研究和应用。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基于类似的原则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他甚至提出理论:成功额产品就是比竞争对手的质量好上三成,价格便宜三成。他看出了商业中强大的道德伦理元素——公司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光有理论还不够,“制造商的使命,应该是克服贫困,把社会整个地从贫困中拯救出来,为它带去财富。”1929年,松下首次确认了自己的“基本管理目标”,他说:“要认识到我们身为工业家的责任,通过商业活动,将自己投身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中,改善人民福利,提高整个世界的生活质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者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管理百年》读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