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本书让你惦念不忘?有没有那么一个角色让你倍感神奇?有没有那个故事让你大呼过瘾?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物成为一种象征?
在中文流行读物世界里,金庸的书是能做到上面几点普及率最高的作者。金大侠的十四部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或忠诚或狡诈或善良或阴险,令狐冲、东方不败、张无忌、赵敏都是曾经我又爱又恨的角色。
在我英文启蒙读物里面,也有类似这样一位作者具备此特色,没错就是上面的西德尼·谢尔顿。
01
我的第一本来自谢尔顿的原版书是《If tommorrow comes》,女主人公Tracy的故事和经历,从一位银行分析师沦落为囚徒,又从囚徒跳槽到神偷,每次偷盗的经历都充满各种匪夷所思,情节百转千回,Tracy对于人性弱点把握,吊炸天的点子,多次都是让我禁不住拍大腿,我的情绪伴随女主人公的经历起起伏伏,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简直一绝!
看看Goddreads上的读者反馈
看来老美对于这书也是挺喜欢,不然也不能登上畅销榜呀,评分是4.01/5,有1512条书评。
排名第一的书评对作者能以聪明独立的女性角色作为主角大加赞赏,其他书评对情节设计新颖性也是非常推崇。
02
当时之所以会爱上看这种“非名著”类的原著,作为入门新人如果一开始就涉猎那些经典,死亡率肯定超高,不仅要估计单词对理解效果的影响,还要主要作者很多文学写作手法。他们往往在你所理解的情节背后寄托了更深的意义,想想这些我就头大。不具备能深度挖掘的能力就别勉强,饭也得一口一口的吃呀。
当我把全书读完之后,直接就成为作者的粉丝,即使是上面的这本《If tommorrow comes》我也是读了多次,还找到了改编的电影,虽然一直未能有时间去欣赏,期望这个寒假能有时间去看看。
再后来我接触到了二语习得论的泰斗人物Stephen Krashen,他提出的第二外语学习的五大假设中就有一个是关于“情感假设”理论,主要就是说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焦虑、心理排斥都是外语学好的心理敌人。
想想的确是这样,就像我在学校里面读的那些课文,内容都是社会热点、历史片段、科技新闻,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些内容对我有毛用,还不如读读故事散文,科幻小说来得有吸引力,所以每次我端起那些课文内容就直接蒙圈,味同嚼蜡,真希望能把那些书撕碎扔进马桶。
03
如果你问我阅读这类作品对应于有帮助吗?那我的答案就是帮助嗨了去了,试问你平时看得最多的文字是什么?网络文学?心灵鸡汤?八卦新闻?反正从文学的角度多是些不正经的内容吧。
那么你在阅读这些不正经的内容时又关注什么呢?比如曾经风靡的网络文学《鬼吹灯》,摆明了是标题党,我读它的主要原因是内容够新奇,基本跟文字没有什么太多关系,吸引我坚持读下去的是情节、是人物。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语言内容,一个是语言形式。现在多数的语言教学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远远高于内容,语言形式包括了语音、语法、语句等等,而对语言内容的关注少,提供的内容往往是干巴巴的毫无吸引力,甚至有的老师沿用又老又丑的旧材料给学生,殊不知那就跟老太太裹脚布一样,臭不可闻。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语言教育方向开始重视对语言内容的关注,比如Bal VanPattern教授开始用语义的方法来教语法,对于语法的认识也不再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公理,只是为实现表达沟通的工具。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好故事的吸引力赋予了我搞定任何障碍的强烈欲望,Tracy怎么就被人诬陷进了监狱了?女子监狱里的老大是如何虐待Tracy的?Tracy是如何傍大腿的?Tracy如何因为照看监狱长家的女儿得以逃生的?就这样一个个情节追下来,管它什么大词、小词、简单词、困难词,必须统统灭掉,不叨叨,就是为了知道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语言能让我奋不顾身,何愁学不好呢?
04
书也不要仅仅局限在读这个层面,可以尝试以书对你有价值这个角度去考虑,像这本书在Goodreads上有这么多书评,其实这也构建了一个写作方法。
如果你把全书读完,整个故事就构成了语境,所有的书评都是对这本书的发表看法,每一篇书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见解,你可以先用书中的语言去写书评,再跟别人的书评进行比对就可以汲取更多养分。
最后附上实体书的获取渠道:
渠道一:孔夫子旧书网,我买的到手价30元。
渠道二:图书馆借阅,很多图书馆都会有这种畅销类老书,可以先到网站查询一下。
祝你寒假原版书读的活色生香、妙趣横生!读完了记得跟俺分享一下你的感受,谢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