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毫无疑问,科技行业的下一个战场正继续围绕人的视野继续展开。
PC时代与智能手机时代过后,轻便的、随时开启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将是下一个重要节点,它同样将通过屏幕向使用者智能地传达信息,以及开启新的视野。
AR渐称王,苹果谷歌正疯抢的制高点
2016年,Niantic 公司推出手游《Pokémon GO》,点燃了人们对 AR(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趣。而随着AR应用使用的增加,科技寡头和崇拜者们发现,AR动态效应显然更适合用于眼镜等可穿戴设备。AR眼镜领域的创业激情随之被点燃,成为国内外各大玩家不约而同的新动作。
饱受外界关注的AR眼镜是Google Glass、Snap眼镜和微软的HoloLens。Google Glass在2013年被首次推出,但由于当初功能上的局限性,已于2015年停产。今年7月,谷歌AR眼镜低调转战ToB专业领域。
苹果iOS 11向开发者展示了它的ARKit工具。此次更新使更多iPhone用户参与到AR中;Facebook也正在研究AR眼镜技术,以期实现扎克伯格的愿景——“眼镜足够小,可以随身携带到任何地方”。加之创新力爆棚的初创公司Magic Leap初代AR眼镜的发布,均让AR技术逐渐在各大领域初露锋芒。
今年的CES中,AR同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同样成为了最引人瞩目的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选手的参展作品,比如网易严选AR眼镜、斩获两项CES创新大奖的Rokid Glass等。
从大行业来看,比较尴尬的现状是,AR眼镜的To C市场完全是一片空白,连先驱者Google Glass也低调转战To B市场了,从B端开始推广,等到产品更加成熟时或伺机向C端发展。
对于B端客户而言,AR眼镜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而在C端应用上的颠覆产品同样不可或缺。毕竟任何产品最终导向消费级市场才有意义,况且更多的第三方应用会在To C的平台展开。
此次在CES上,由国内AI语音交互技术提供商Rokid打造的Rokid Glass由于其是业内首款主打To C的消费级AR眼镜产品而惹人关注。Rokid在此时选择规避其他玩家的发展路线,直接向大众市场迈进着实勇气可嘉,因为To C意味着成本、形式、功能和内容等更多障碍需要跨越。
征服消费级市场,什么才是AR眼镜的正确进击思路?
作为面向消费级市场的AR眼镜产品,用户体验一定是决定产品命运的核心要素。Google Glass的失败,从硬件到软件存在的几大硬伤也正是后来者亟待改进的层面:机身重量大,硬件基础差,工作时续航不足一小时,耗电量大的同时机身发热较大,网络基础支持不够好;软件层面服务少,缺乏足够的生态支持,定位不明确导致用户购买之后实用度不佳。最重要的,是Google Glass 当时1500美元的定价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缺乏吸引力。
与此同时,FOV视场角、分辨率、CPU和GPU、续航能力也构成了AR眼镜的几大关键技术指标。但这其中一些指标需要平衡——像强大的数据和图形处理能力,则需要较高的功耗,续航时间就会缩短。而增加续航时间意味着必须增加电池模组的数量或者增大其体积,眼镜的重量和外形就不可避免要变大。
处理器性能与散热的平衡同样是AR眼镜的绊脚石。AR眼镜的一些必要功能,如追踪用户所处环境和动作并生成精确的地理信息内容都会让处理器负载过大,而此种状态下的处理器都会相当灼热。如果解决不了散热问题,AR眼镜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像一枚“烫手山芋”。
所有这些都是目前AR眼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行业性难题。值得欣喜的是,Rokid 这家中国品牌公司推出的Rokid Glass能在CES备受关注正在于其更好地拿捏好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在功能和应用上有了新的思路突破。
机身大小接近滑雪镜,整体重量不到130克;电池续航时间高达数个小时,可以应对各种场景所需;眼镜具备的人脸识别功能可轻松存储和搜索出对方信息,将她“朋友圈”的热门直接显示出来,还有逆天的远程协助功能——无论在哪儿,均可在可视化状态下一步步的去引导他人顺利找到所需要的一切……这些都让这款眼镜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实际和宽泛。
另外在设计上Rokid Glass为提升用户体验考虑了很多细节,比如适配四种不同的眼镜鼻托高度,为减轻鼻子负担而将电池放置于眼镜后面,只有一层镜片,镜腿可以折叠……从多层面考虑了舒适的佩戴性。
不过,相比较于这些产品设计上的提升,Rokid Glass的另外一项创新可能更吸引业内人士关注。AR眼镜被业界看好的重要原因在于能为用户提供更趋近人类本源的交互方式:眼球追踪、体感交互等。而Rokid Glass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将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加载在眼镜之上,使其具备了语音助手功能的AR眼镜。
而这在美国也才刚刚开始,准备做语音助手可能是美国今年很多公司都要规划的事。此前,美国一家老牌AR眼镜公司vuzix 宣布与亚马逊alexa合作,股价瞬间就上涨了30%多。
后发优势凸显,中国“智”造的“AR+时代”?
尽管阻力重重,AR眼镜却被外界寄予厚望,并有媒体形容其犹如40年前的个人电脑和10年前的iPhone,将成为下一个“杀手级”超级终端,进一步释放人类“脑力”潜能。
数据可以佐证这一市场的潜力。来自A-Z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AR市场在2021年将猛增至1337.8亿美元,而2015年的市场价值仅约33.3亿美元。或许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让这条黄金赛道上挤满了国内各路参赛者:
除却Rokid Glass,科技巨头BAT竞相布局AR生态平台,亮风台、影创相继发布了旗下的AR眼镜新品,0Glass作为专注于B端市场的AR智能眼镜解决商也加快布局节奏;除此之外,简观AR、枭龙科技、灵犀微光等诸多厂商都已经推出了自家的AR眼镜……
这与地球另一端的硅谷等科技公司形成隔空对战,中美双雄的格局也初步显现。而随着赛事日趋火热,C2C(Copy to China)到2CC(To Copy China)成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中国在AR市场的后方优势同样也逐渐凸显。背后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有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6.88亿,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其中6.2亿通过手机访问网络,而这正是大多数AR应用运行的渠道。更大的C端用户基数让国内目前的AR场景数据和人口优势均尤为明显。Rokid Glass之所以可以开创语音助手在眼镜上的应用也正是基于该优势,基于庞大的数据喂养机器后可以不断提升产品智商,更趋于精确地实现人机交互。
另外从供应链方面看,针对包括AR眼镜的很多智能硬件设备,国内特别是像深圳/杭州,均能够出品很好的ODM和OEM技术解决方案。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成熟,无论是从硬件的技术还是数量来看,中国的“智”造厂商在全球玩家的较量中也拥有了更多逆袭和翻盘的机会。或许,从Rokid Glass的案例中业可以管窥一斑。
和科技大佬的动作一样,Rokid如今也偏重于生态布局,试图牵手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参与这场增强现实的新游戏中。但其同样面临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AR设备的保有量不高,那么开发者对开发AR内容和应用势必也持谨慎态度。所以,与行业而言,Rokid Glass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反馈或许将成为AR眼镜行业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