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不可或缺的年夜饭

又是一年春晚到,今年三十五周岁的春晚,已经到了中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春晚不管谁导演,谁参演,都是嘈声一片。

一道丰盛的年夜饭,不管大厨如何精心烹饪,食材如何经典或丰富或新鲜,还是众口难调。

今年的春晚伴着微信祝福声声,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与老爸的吐槽、期待中走过。

我时而在群里抢抢红包、玩玩游戏,时而帮老爸老妈回复一下朋友祝福,还要期待一下支付宝的五福活动。

看春晚只能是抽空瞄一眼的活动。


小时候,春晚开演的时候,就算大家在打麻将也会提前结束,只为八点准时坐在电视前,守候春晚开幕。

家人盘坐在大炕上,嗑瓜子吃桔子,认认真真看春晚。十点多一起动手包水饺,十一点半放鞭炮,十二点吃水饺。

曾经好几年的春晚,我们最期待的是赵丽蓉,后来是赵本山的小品。可大多都是在十一点多播放,大家忙着放鞭炮看烟花,也听不清楚台词,第二天一定会追着重播补上。

现在网络畅通、信息便捷,文艺节目越来越多,可以多种形式收看春晚,即使错过,也可以第一时间从网上各种渠道收看重播,期待反而没那么大了。

更何况,现在也不是当年文化产品匮乏的时代,歌舞表演不新鲜,小品节目搞笑也变得很难。不仅仅是大家吃惯了大鱼大肉,对大餐没那么渴望。最关键的是分心的东西太多,让大家没那么专注春晚。

比如此时,不仅仅是我抽空瞄一眼春晚,老爸老妈也忙着收祝福信息,在群里抢红包、聊天、看各种奇奇怪怪声音的拜年视频。

零点倒计时已过,春晚临近尾声,除了分心没看全以外,窗户外的鞭炮声也极大影响了观看的效果。

我很喜欢沈腾,可他的小品,我压根没听清到底说了啥。在小区回荡放大后的鞭炮声比在村里更场面,大概楼房的隔音效果也差了些,一晚上的鞭炮声,似乎连楼房都跟着颤抖。

奇怪了,想当年在村里的时候,大家似乎有约定俗成的十一点多放鞭炮的习惯,现在难道春晚这么不堪入目,以至于大家无论几点都在放鞭炮消遣吗?

这几年,我对春晚的包容心多了很多,很少吐槽,一方面准备春晚不易,尊重演职人员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的辛勤付出,另一方面我对春晚的关注度没那么高了,所以也没那么关心它的优劣。

今年春晚我家老爹从开场就盼着看2016星光大道冠军的出场,终于在结束的时候让他等到了,老爷子算是尽职的观众了。

看完了,老爹关上电视马上去睡觉了,没有愿望实现的舒心喜悦,没有对春晚的肯定或批评,大概也是因为老妈已经去睡了,而我也没能陪他看完已经提前回房间码字去了。老爹没人可以吐槽,或者已经习惯了,没啥好吐槽的。

因为几十年了,大年三十莫不是这么度过的,即使吐嘈节目再不好看,来年一样会充满期待。虽然春晚早已经不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唯一活动,但很多时候它是一种习惯,像是某种仪式的节日象征。

一年又一年,孩子们看着春晚长大,父母看着春晚变老。对于年轻人,大概吐嘈声更多,因为我们见得更多的节目,对春晚有更多的挑剔;相较于我们,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那一代则对春晚会更加期待,因为里面有他们熟悉的人。爸妈会指着电视里某个主持人说,“某某也老啦,时间真快啊,当年他(她)还是个小伙子(小姑娘)呢,现在台风更稳了,真大气。”仿佛他们看着长起来似的。老人们有时则会说“现在春晚都是些年轻的,好多人我都不认识了,那些老的哪儿去了?”言语中浓浓的失落。

春晚,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陪伴,一种时光镌刻的记忆。所以无论好坏,春晚对很多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被我们遗失,未能好好传承下去。春晚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仿佛也沾染了些暮年的气息,但还请努力好好办下去。

因为倘若没了让我们吐嘈,让父辈们期待的春晚,年怕是要真得变成平常的日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晚,不可或缺的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