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随记 | 市井

回乡随记 | 市井_第1张图片

城市的形成,大概起源于人类乡村自给自足、但又种类单一的经济模式的极大发展,对商品交换愈发强烈的需求使得乡村中逐渐出现定期聚散的集市,集市再进一步形成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固定的市井,由此发展出城市的雏形来。

所以说,城市的根子在集市之上,在市井之中。一个城市的底蕴,也就藏在普通人的市井生活之中。

我不是上海人,但在上海生活过十几年。我的印象里,如果说外滩、陆家嘴是上海的面子,淮海路、原法租界是上海的领子的话,那么全市大大小小几千个居民小区就是上海的肚皮。肚皮虽不如面子和领子鲜亮,却承载着这几千万人的生活。

对上海“肚皮”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二十多年前。在那个年代,除了老公房林立的新村以外,影视作品中上海人市井生活的重点仍然在石库门。石库门承载着上海的一大段历史,演绎着这段历史给上海带来的压抑和憋仄。

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以为最为精彩的,当属潘虹的那部《股疯》,尤其王华英出差前潘虹计算着该带几张草纸的那个桥段,是英达所万万不能想出来的。当然,《 新七十二家房客》的口碑也不错,里面搭台子的都是上海滩的老戏骨,只不过一来此剧场面受限于情景喜剧,人工布景反映不出石库门生活的全貌,二来桥段创新不够,总让我觉得它实乃《我爱我家》的异地翻拍,少了些上海这座城市的魂儿。

九十年代后的这二十多年来,某某新村渐渐被某某小区所取代,多层或高层商品房取代老公房成了上海人的主流住房,引领上海滩风流一个多世纪的石库门渐渐被改造成餐饮、商业、娱乐和文化场所。商品房小区便成为上海的新肚皮,小区外的那些小店便成了都市里这些村庄的集市。

小区和小区之间的市井小店,最常见的莫过于那些连锁便利店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价格偏高,但胜在便利:不仅服务时间超长,而且服务种类周全,从即食关东煮到充值代缴费,不仅替人省去平日里的车马劳顿,还可以在寒冷的冬夜给夜归之人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宵夜。

便利店的门口大多放置着一两台摇摇车,在孩子们的摇摇晃晃之中,顾客把便利店的找零又还给了店方。这种本应该属于游乐场的自助投币游戏很神奇地在上海的各个小区外生存了下来,二十多年来这些机器的外观设计未曾有过任何更新,类似于“爸爸的爸爸叫爷爷”这样的童谣影响了整整一代年龄段的儿童,堪称奇迹。

不过,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在便利店收银台上各种支付标签越来越多的今天,摇摇车慢慢走上了它的下坡路。

便利店的隔壁,多数会有一家房屋中介,还会有一家五金店。上海楼市的持续火热让楼房在一户户人家的手中流转,谁会成为最后的接棒者还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每一次流转中都少不了房屋交易和装修。不论是穿着整齐、挂着胸牌的小王还是灰头土脸、忙着切割材料的老王,都希望这波行情能走得更远。

有忙的,自然也有闲的。

五金店门前的樟树上挂着两个轮胎,表明这是修车老板的地界儿。车老板穿了件有了些年头的蓝色背心,懒懒地支开了摊儿。前些年忙的时候他黑头黑脸手脚都不着地,这些年大多时间都闲在竹椅上,捧着那个茶垢感人的保温杯,嗞地喝上一口,望着隔壁理发店门前那一溜儿的小黄车发呆。

托尼老师的理发店堪称这条街上的良心企业,这些年下来洗剪吹的价格虽有上涨,但涨幅不大。论规模,托尼老师这家店比不过那些卖年卡的连锁大店面,论价格,他也竞争不过小区3栋101的退休工会老师傅。不过好在有不少顾客还是看重托尼老师的性价比,这使得他的这个门店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天色转晴,托尼老师把几条洗干净的毛巾晾在门前的尼龙绳上。尼龙绳那头的人行道边停着一辆出租车,司机大哥一边坐在矮凳上吸溜着最后的几根面条,一边用手机大声地确认下一个乘客具体的位置。

老板娘顾不上收拾司机大哥留下的碗筷,她的心思全在面前的这十几份盒饭上,还差一个配菜没炒出来。门口的伙计已经等了有快十分钟了,他不耐烦地拧了拧电动车的把手,似乎红灯即将变绿,马上就要飞驰出去。

同样不耐烦的还有路边树荫下的几个老阿姨,她们不时地往左张望,也没有能够准时看到超市班车的影子。今天是出了什么状况?有一个老阿姨终于打了退堂鼓,她跑进街角的蔬菜店里拎了两把苋菜出来,推着小车走回了小区。

和老阿姨打了个照面的是辆三轮车,三轮车上用绳子捆紧了压瘪的大小纸箱。想必这一趟收获颇丰,车夫轻快地骑出小区大门,三轮车在伸缩铁门的滑槽上颠簸了一下,一张快递单轻轻地飘落下来。

这样的场景是上海市井生活的日常,它不是那么的精致,但也不是那么的杂乱——就像上海的空气,潮潮的,但也是润润的。

文/Athlon_BE
2018.5.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乡随记 | 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