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_第1张图片
自由飞翔.jpg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物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维克多·弗兰克尔

集中营的磨难

二战期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面对如此残酷的生活,他选择积极应对:

  • 心中时刻挂念妻子,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梦想有一天能和自己的妻子重逢。
  • 不断梦想着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来讲述自己在集中营的种种经历。

最后,弗兰克尔历尽磨难,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完成伟大的心理学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面对苦难,有的人选择憎恨纳粹,心中充满愤怒,有的人选择责怪命运,恨自己生不逢时,但是弗兰克尔却不同,他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命运,因而心中有一种使命感和期待感,支持着他活下去。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或者说他为何会有不同于别人的选择呢?

刺激和回应

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在生物学课本中可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通过摇铃铛(刺激)造成狗的唾液分泌(回应)。其实对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也遵循刺激-回应的模式。

  • 站在很高的楼层边缘,你会感到恐惧。
  • 服务员把茶水打翻到你身上,你会感到生气甚至责骂对方。
  • 面对别人的批评,你会立即解释和反驳。
  • 对面的车辆的不合理驾驶,你会“路怒”。
  • 由于突然下雨,无法外出,你表达生气和愤怒。

对一些刺激的回应方式,可能是属于生物本能,例如饥饿、恐高、死亡。

但是更多的回应,其实是在后天习得的,比如应对批评、应对困难、应对沟通等等,我们对这类刺激的回应方式,人类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人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例如面对别人的批评,你可以选择倾听和提问,而不是直接反驳,面对突然下雨,你可以思考下雨后,该做什么来调整,而不是对天气愤怒。

之所以人能改变刺激-回应模式,是因为人有区别人于动物独有天赋。

人类的天赋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_第2张图片
选择自由.jpg

人能成为万物之灵,因为人拥有四大天赋:

  • 自我意识 检视自我思考过程、行为过程的能力
  • 想象力 超越现实而在头脑中创造的能力
  • 良知 明辨是非、判断思想、行为真确与否的能力
  • 独立意志 不受外力影响而自我行动的能力。

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那么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如何利用这四种天赋战胜苦难的呢?

首先他的自我意识,检视自己的思维,评估当下的环境,这里会调用良知进行判断,于是他知道,对于外在的集中营环境,他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接受,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然后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出各种情况,如果自己死了,结果会怎么样,如果自己有幸逃出去,该去做什么,包括与妻子相见,举办心理学讲座等等,他能这样想,然后积极行动,这又体现了独立意志

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维克多·弗兰克尔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控制权,但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却有更伟大的心灵自由。

因为他只关注自己能改变、能控制的地方。

关注影响圈

一个人所关注的事物范围被称为关注圈,例如家庭、爱好、工作、社交、娱乐等等,在关注圈范围内,一些事物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被称为影响圈,例如穿什么衣服、如何思考、如何表达等等。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之外,比如别人的行为和态度、外在的环境,我们会有很多抱怨,抱怨别人做的不好、抱怨别人的缺点、抱怨外在的环境,这样我们就是失去了自由,被外在的事物所限制。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内,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应对环境,甚至我们可以创造环境。上文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拯救了自己。

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意味着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如果别人将汤洒在你的身上,你很生气,那么对于你生气这件事来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自己选择生气的,和别人无关。但是,你关注影响圈之外的话,你就会觉得是别人的洒汤行为造成了你的生气,于是你抱怨别人,要别人为你的生气负责。

因为影响圈内,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在影响圈内采取行动,我们当然会有很多自由。但是,在影响圈外,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深陷其中,寸步难行。

总结

本文讲了3点内容:

  1. 人后天会形成固定的刺激-回应模式。
  2. 人独有的四大天赋可以帮助人类改变这种刺激-回应模式。
  3. 人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圈内,选择刺激-回应模式。

举例:

很多人都有批评-反驳的模式,就是听到别人批评,然后立即反驳,根本不思考别人的说的有没有道理。那么经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内最终可以形成批评-倾听和反思的模式,不再直接反驳别人了,采取开放地倾听和积极的反思,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当然这个转变不容易,需要一个过程。关于第二步如何改变这种模式,本文也不展开。

其实本文只想说明一个道理:面对外在的人事物,只要向内改变自己,你就会有选择的自由。

用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作为本文结束:

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参考书籍

  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
  2.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你可能感兴趣的:(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