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Simon是男主与Blue通信时的结束语,译为爱你的西蒙,影片海报上Simon面对大众,他的上方印着影片的名字"Love Simon",仿佛Simon对着准备观看电影的人们诉说敬意,也似乎是Simon对关心自己故事的人表达感激。简单的两个单词背后,一段真诚善意的心路历程,Simon经历的不仅仅是对出柜的困惑,而青春的迷茫、在意与忧虑交织在私密的电子邮件里,直到暗处的青丝被光照亮。
这是一部可以给人希望的电影,尽管它描述的是出柜这一可以带来压抑的主题,商业的成功也给予了《爱你,西蒙》里程碑形式的意义,随着大众对于lgbt群体的认知逐步回归理性,酷儿电影也试图离开曾经孕育着自己的文艺世界,《阿黛尔的生活》《每分钟120击》这样激进的酷儿冒险只属于先锋性的艺术呐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离开了世俗偏见,选择了在离开尘世间表达初恋般的美好,但终究还是偏安一隅的自我沉醉。
《爱你,西蒙》并没有很浓烈的抗争意味,几乎所有重要人物在知道Simon的秘密后,选择了宽容和理解,当假想对立面不再对立时,那种现实带来的情绪挣扎便不复存在转而给予主角更多的内心独白。这就像《奇迹男孩》的行文方式一样,满怀善意的角色总是在冲淡现实世界可能的敌意,而当事人是在内心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中变得坚强。战胜自我永远比战胜他人要来的高尚,《爱你,西蒙》的中心根植于自我发现,少了份与悲哀现实的对抗,从心出发,也许会更能唤起观者的同理心理并且对这个世界怀着正确的希望。
《爱你,西蒙》没有为了包裹着的甜腻选择超脱,依然是美式校园电影的外壳,依然溢满了友谊、暗恋、归属感、与父母沟通等传统青春话题,美式青春总是伴随着主角的内心波动,《壁花少年》、《成长边缘》等都是主人公典型的青少年心理逐步成熟的过程,伴随着成熟,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内心情绪得到的合理释放,《壁花少年》中的Charlie是一个内向的小男孩,但最终却站在飞驰的轻型卡车尾,体会尘世喧嚣的袭来;《成长边缘》里,少女Nadine因为闺蜜和哥哥的恋爱,陷入与全世界为敌的夸张状态,直到最终获得了心里上的安逸。
青少年的成长与心理成熟息息相关,获得成熟的过程不会都像文艺片中的严肃悲伤,追逐成熟的道路有猜疑有快乐也有救赎。《爱你,西蒙》追求着同性团体关于出柜的成熟价值观,我们都会觉得在人们逐渐接受同性的今天,出柜并不是世界末日,但已经出柜的Ethan在校长办公室的门口对着Simon说:“easy?,my mon still tells my grandparents about all the girls I’m dating when we go over to their house for dinner,every Sunday.”(你以为这很简单吗?每周日我们去找我祖父母那儿吃晚餐的时候,我妈还是会对他们念叨我在和女孩子约会),这段带着无奈与愤懑的表态不禁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往往出现在艺术电影里关于同性的哀伤在略显商业的《爱你,西蒙》里通过一段对话表达了出来,但商业电影里这种伤口并不是着重表达的对象,让忙碌一天的上班族面对茫然哀伤的画面没有任何意义,电影编织逃离现实的梦境,普通观众愿意做梦,而Simon的境遇就像人们幻想的美梦,表演的印记,时不时出现的内心独白,还有那前后呼应的摩天轮,忽上忽下,时而遭遇低谷,时而遇见顶端的美丽。
《爱你,西蒙》并不是一部靠着影片质量取胜的电影,它的成功更多在于超越文本的意义。关于同性,关于少数群体,为这些人正名似乎成了一种政治风向,影片本身有时候不尽如人意但政治标签至少可以确保其不会被归入没有意义不知所云的那一类,质量上乘的影片则会借着政治在影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分钟120击》《阿黛尔的生活》这类欧洲艺术电影热衷于将同性延伸到社会问题里,带着现实的批判和心理上更多的无奈,而今年戛纳上被誉为年度美好的《喜欢,轻吻,快跑》似乎代表着欧洲酷儿发展的另一种方向——无关性别,表达单纯的美好;对于好莱坞,造梦的情节使其更崇尚个人的心理茫然与最终救赎,《断背山》为酷儿电影带回一座小金人还历历在目,《月光男孩》就用男孩的成长再下一城,再算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好莱坞很少涉及社会批判,关注的多是个体的成长、质疑。
如果说之前欧洲电影描绘的是社会压力,那么好莱坞就倾向于表现人生,无论两者的风格差别有多大,追寻的都是少数群体应该获得的公平对待,人生轨迹的自由平等,成为社会中与他人无异的一份子。电影无法改变社会现实,但至少可以从心理上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艺术片维度似乎达到了这个高度,但在主流商业领域,电影工作者们做的还不够,直到《爱你,西蒙》出现,曾经有观者留意过电影院内的情景:整个观影厅内,同性情侣零散分布,大概两三对,更多出现的是成群结队高中、大学生,更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观看,没有引起少儿不适的镜头,溢满屏幕的甜腻,PG-13的等级与多数超级英雄电影一样,意味着孩子们也可以接触这部酷儿电影。
受众面范围的增加,是从前讨论同性影片不可想象的,一方面如今观念的变化允许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影片讨论的问题开始细节化、生活化,主角不在一开始就被上了颜色,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经历着青春期的种种阵痛。
也许以后,会有更多类似风格的电影,酷儿电影真正进入主流商业领域,那时候回过头看,希望我们记起的不仅仅是奥斯卡系、金棕榈影片,还有进入日常生活的商业电影,《爱你,西蒙》可能不是商业与同性擦出的最耀眼火花,但至少是黑暗中照亮前进道路的一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