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酷啡生活
对于每天在公司兢兢业业上班的人来说,间隔年是很多人的梦想。
“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来自西方,在西方国家的青年人中有这么一种传统,在上大学前或工作前,会空出一年时间,用旅行、实习,或者去一个新的文化里,学一门新的语言和手艺的方式,体验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段生活好像是一个过去连续生活的裂缝,被称为 Gap Year。
这个传统来自于17世纪英国贵族子弟的“壮游”(The Grand Tour)。过去的贵族在17岁的时候,由家里的一个管家陪同,会用几年时间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学习语言,开阔眼界——直到他们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回家,继承祖业。这就是最早的 Gap Year 。
近几年中国的年轻人也逐渐开始接受间隔年。据统计,2016年,“间隔年”已成功跻身中国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TOP5。“间隔年”也逐渐不局限于大学生,更多职场人、创业者还有中学生都可以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加入间隔年。
我第一次接触间隔年是读了一本叫“迟到的间隔年”的书,其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
后来是在网上看到傅真与铭基和间隔年直播,对间隔年有了切身的了解。傅真之前是在英国的某投行工作,2011年5月与先生铭基一道辞去工作,告别8年的英国生活,开始间隔年旅行,游历拉丁美洲和亚洲,16个月后结束旅行回国定居。
曾经的我也想去间隔年,但无奈没有出走一年的勇气,也没有积攒到能出走一年的经费,也不知道长时间的旅行能不能让自己一直享受这个过程,也担心Gap year回来还能不能找到工作,所以选择了折中的方案。2011年当自己跨过30岁门槛的时候,果断裸辞给自己放了2个月的Gap month,这是至今以来我做过的最好的选择之一。
这两个月来,我一个人背着一个背包,去云南,在洱海发呆,在香格里拉漫无目的的每天跟藏民一起去跳广场舞,住在丽江的男女混住的青旅侃大山,被清晨的梅里雪山所震撼。
在拉萨遇到了可爱的9岁女孩心一,在纳木错被牦牛顶了受伤,在西宁的麦当劳被久违的一杯咖啡感动,在菲律宾被马夫搭讪,被菲律宾人民的热情所感动......
Gap month回来,什么都没有变,我又重新找了一家企业开始上班;
但一切都变了,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
上面提到的傅真间隔年回来以后,先是定居在青岛,后又搬到北京,现在跟先生还有女儿小毛衣幸福生活着,铭基上班,傅真写书,已经出了两本书,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最好金龟换酒”和“泛若不系之舟”,讲的是间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
最近还有一对夫妻叫大喵、二苗,自称IT民工,从2015年开始带上自己缝制的婚纱,辞职一起去环球旅行。从2015年2017年,800天7大洲15万公里的环球旅行,花了73万元。当然,他们也不是什么富二代,2017年6月回国之后两个人重新回到本行,开始了加班、出差的苦逼IT民工的生活。
我周围也有一些去间隔年的。去新西兰过了一年working holiday的kimi,如果没有钱她就去当地的餐馆打工攒点钱,等攒够了就去背包旅行,当时她在一个新西兰小岛的宾馆打工,那边是度假岛,没有任何手机信号,能和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是上网,她每天在宾馆可以上半个小时的网。她说那里的生活就像鲁宾逊·克鲁索在荒岛生活一样,但是我看得出她很快乐。间隔年回来之后她进了一家外企,目前踏踏实实工作着;
还有Mika,每年利用假期和换工作中间的空档时间给自己放Gap month,已经去了N多个国家。
既然很多人间隔年后还是会回来重新找工作、上班,花了这么多的钱,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它能改变什么吗?它值得吗?
确实,如果你想逃避工作、逃避生活,间隔年、间隔月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或者旅行结束之后你有可能会更加迷茫。
但它却是值得的,因为它会让你到陌生的地方重新认识那熟悉的地方,重新认识自己。归来之后,现实生活、工作没有变,但你看待他的方式变了,你自己变了。
看似一样,但一切又不一样。
间隔年,看似很遥远,看似不可实现的梦想,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长达1~2年的间隔年,那你可以试试间隔月。或许你会说我没钱、我没假期、我无法裸辞。
有人说过,旅行所需的因素有: 挑战精神 25% +勇气 25% +闲暇 20%+欲望15% +经济能力 15% 。
只要你想要的话,其实,它并不难,我知道,当然你也知道。
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远方,无论有多难,无论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