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看客:别人的道德下限成了自己的道德上限

近两天,荆楚时事被微博头条文章《老教授雨中脱西服遮学生作业本,引来数千网友点赞》刷屏了;往前一点,父亲行车途中发现儿子向车窗外扔酸奶瓶,遂下车拾起并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再往前一段时间,环卫工人拾手机在风雨中等候失主数小时;上上个月,好心的哥发现车内数十万现金,千里寻失主;……

我不是一个手机不离身的电子产品依赖者,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分分钟刷微博热搜的网络人,我更不是一个看了一些正能量新闻或者要原地爆炸的新闻而愤愤成为网络宣传的“推手”。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因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阅历、思考方式不一样,自然对事情的看法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其实,人很难做到客观,更难做到的是换位思考。

前面提到的几件微博新闻“所谓正能量”的事件,其实就我而言,很普通,就像我们身而为人:每天要吃喝拉撒一样正常。

可是为什么,暖人心的文字,再配上现场照片,就会受到上千甚至上万人的关注、点赞、转发?这背后的原因,不得不让我去深思。

是因为现今做好事的人太少了吗?

是因为自媒体时代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假丑恶事件太多了,这样“所谓正能量”的事件才能如此博人眼球、引人关注?

是因为看客们真的对这些我认为正常的举止而钦佩不已吗?

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甚至不可能一样。

在中国古代就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职业道德如此,试想作为一名教师手上拿着上百本学生作业,突遇大雨而自己没有带伞,作为人的本能也会脱西服遮学生作业本,更何况身为一名教师。所以,这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只是很简单的说,自己身为老师这是应该做的。为什么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渲染得这么的高大上,是因为这个世界太缺乏这种“高大上”了吗?显然不是。

还记得,“曾子杀猪”的故事吗?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同样行车途中发现儿子有不对的行为,父亲以身作则并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这又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呢?难道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太缺乏这样的父亲?所以发现了一位,就成了稀有的宣传个例。我是完全不能赞同这种做法的。

出自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的“拾金不昧”一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来规范社会基本行为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那么身而为人是可悲的。

这让我想起了,木心创作的一首诗歌——《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我并不是在这里鼓吹,古代的社会多美好,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到那个夜不闭户的时代。我只是认为,在如今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的精神、思想、人格不能因为社会、时代的进步而退步。以至于把每一个普通的日常,当成了最珍贵的奇迹。

那些网络中火热的标榜着正能量的新闻,可能当事人并没有像看客们打了鸡血一样的心潮澎湃,反而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举手之劳、自然而然、人之本能。

之前,听到一个小故事。就是有一位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去化缘,到了市集上,老和尚问小和尚你看到这里有多少人,小和尚准备去数数。老和尚说不用数了,就两个人:一曰名,一曰利。追求名利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能,但是我认为在追逐的途中并不应该丧失了本性。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观点,决无为了名利而可以不择手段之意、更无可以违法攫取名利之嫌,而是把“利”做为国家富足强盛、人民安定守法的基础。在他眼里,知礼节、知荣辱虽以“利”为基础,却是比“利”更高一层次的事物,从上到下都要孜孜追求。“逐利”的目的,就是提高各级人等的道德修养。所以,“除了名利还追求什么”,追求法制,追求道德,追求惠及他人,是比追求名利更高尚、更值得的目标。

做一个好人可能有些难,那么身而为人起码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时代的看客:别人的道德下限成了自己的道德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