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杂书馆”

我是一个过客,走过不少地方。现在正游走于北京,成为这里的过客。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1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记不得在哪里、从谁那儿听说,高晓松在北京郊区的某个村庄将自己的藏书捐赠,创建了一个公益性的图书馆——名曰:杂书馆。

我爱图书馆,咖啡书店,所以,这个地方是必去不可了。

地铁15号线马泉营站下车后,先是“误入”奢侈品专卖的商业区。连排的别墅区,但凡国际大牌的门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好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插曲。便很快离开这非我属之地,踏着主题曲的步调,步行一公里多,沿着何各庄乡间道路,走向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寻找属于我的精神家园。

不得不说,走在乡村路上,有点离世感,觉得是为了“杂书馆”做铺垫。道路两边乡土味浓郁,体会到了“旧”的气息,可能与书馆的气质更相近吧。

图书馆在园区内,很容易找到。到达后得知,由于馆内每天的接待量有上限,需要提前预约,非预约不得进入。还好,这天是周五,人不算多,在我几句可怜兮兮的哀求下,顺利通过,基本没费什么劲。(满脸通红的偷乐)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2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3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终于安下心来,可以仔细观察这“矮大紧”的藏书阁。不禁感慨,难怪高晓松可以一个人嘚啵嘚啵三季的《晓说》,内容无重复、有连续性。这谈古论今的本事,从满满一屋子的书,大概可以说明一切。

书馆不功利,无营收,全公益。甚至,还为来到这里的读者提供免费的茶饮、咖啡和水果,舒适的座椅。全方位的服务,只为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从文、史、哲到社科、经济、金融、法律;从中文到英文,几十万册静静的立在书架上。

这会儿它们正等着被人抽取、翻阅。然后,再被放回到原处,继续安静的等待下一位阅者。

于这些书而言,我们都只是过客,没有谁是它们的真正拥有者。高晓松大概深知这一点,不如先捐出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这些书的过客,受益于当代。于是就有了这“杂书馆”。仅仅是个人揣度,并非知道真实原因。

也有如我一般的人只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而非过客。毕竟,读书这件事是需要“花时间”的。

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书,大多都是老版,很难买到。不论如何这里是读书人喜爱的地方。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4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5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原本应该拿一本明清元史什么的书看看,才符合这里的气质,可我竟然翻阅了徐小平的《仙人指路》,又居然发现这家伙的文字实在幽默,看着笑着,不觉中一个下午过去了。

无知。是我来到这里的得出的结论。

有太多的文字未曾被我们阅读过,而这些文字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人物、不同思想、不同理论、不同史实... ...那些我们不了解的所有。

其实,承认我们的无知,才有动力去寻求;承认我们的渺小,才会多一些敬畏。

求知,这条道路漫长而无穷尽。

虽求不得尽头,但求得走在这条路上,足矣。

高晓松的“杂书馆”_第6张图片
photo by 西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晓松的“杂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