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八

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八_第1张图片
![WechatIMG44.jpe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4160057-7a3157074b639264.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怎样的思维才能产生持续到张力,从而引发行动?

对改变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改变很难持久。这要从思维的角度来找原因。

如果把思维比做一条河流,流动需要三个条件:

1、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
2、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
3、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如果没有落差,河流就不能流动;如果没有河道,河水就没有了方向;如果没有源头活水,河水就会枯竭。

人的思维也是如此。

1、张力就是目标;
2、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
3、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如果没有了目标,人就没有了行动的张力,就没有动力去行动;如果没有方法,目标就只会制造焦虑,而不会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而不会有什么发展。

先谈谈目标和张力。什么样的目标,能够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呢?

很多人是这样循环往复的:打满鸡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回到颓废,等着下一次鸡血。 这样循环打鸡血的次数太多连自己也会怀疑,改变是否可能。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仅仅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给他带来持续的改变的。

《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他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思维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

创造的思维结构,是指想要创造出一个确切的东西,把它做出来,这样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与之对应的思维架构,叫“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

比方说,你所想解决的,是“我不想让自己这么颓废”的问题,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要做出来的一个东西。这个思维结构的动力,是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

那么,只要稍作努力有所成效,就缓解了焦虑,焦虑缓解了一点,焦虑带来的张力就消失了,张力消失了,他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他焦虑。所以就会不断地打鸡血到颓废的不断循环。

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 :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审视现实,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是什么,再想目标是否实际,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进而产生持续的行动了。

以河流来类比思维,从而能够很好的理解思维要有效,必须具备目标、方法以及和现实的结合,缺一不可。

这个认知,对于原有的认知,应该是提升了一个层次,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更加明确了:要有具体的、可执行的具体目标,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才能够产生持续的行动。

人的思维,要起作用。就要又目标有方法,最关键的是要与现实结合,有明确的目标。

这也就说明了,光有大而空的目标,比方说让自己更好更强或不再颓废之了,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仅仅也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不能产生持续的行为动力的。只会一再地循环往复打鸡血到放弃。

同样的,光追求所谓的努力的状态,也是没用的。这会陷入东忙西忙,不知目的何在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状态。因为目标不明确。

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目标必须具体清晰。

检查反思,目标是不是太过于宽泛了?

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八_第2张图片
WechatIMG44.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自我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之十八)